•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

周配 吴汶键
  
学术与研究
2023年32期
1.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成都 610500 2.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内涵式发展。本文总结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用户满意度理论,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了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的4个结构变量(教育形象、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及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思路。

关键词:学生满意度;创新创业教育;评价

一、引言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广泛铺开,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度显著提升,比赛成果丰硕,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创业群体不断扩大。然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与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满足学生期待?效果如何?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指明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能否发挥并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需要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评价。

大学生是高校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和建议是改进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如果说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供应商”,那么学生无疑是最重要的“用户”,如何研发或者改进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这是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不能绕开的问题。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现状

毛家瑞等于1992年提出创业教育的评价是对创业教育实施和开展进行的、创业教育目标达成度的价值判断[1],这是关于创业教育评价的开始。近年来,学界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理论和方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开展了研究。黄佳彦等从学校管理、课程设计和竞赛实践三个方面构造了基于模糊综合分析法(AHP)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体系[2]。李旭辉等将基于区间相似度和序列比对的群组G1评价法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构建具有实质性、应用性与科学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3]。王经纬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效果评价框架,并进行了实证研究[4]。李甜甜等将CIPP模型引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从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四个方面建立符合实际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5]。王学颖等通过熵权法确定考评指标的权重,利用TOPSIS对考评对象进行优劣排序,建立基于熵权TOPSIS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测评模型并开展实证分析[6]。王玉利用SERVQUAL模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此来探寻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升路径[7]。

综上可知,当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往往根据其研究目的,选取适用的模型来构建指标体系,一方面,部分评价体系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过度依赖数据与评价方法,数据的波动和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评价体系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大部分评价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从学生视角测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缺乏对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之后的满意程度、成长程度和行为改变程度的评价指标。

三、学生满意度研究

学生满意度是用户满意度在教育行业的一个衍生概念。用户满意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Cardozo对消费者的心理研究,是通过比较预期与感知,并考虑成本而得到的一种评价结果。80年代开始各国对用户满意度进行量化计算并研究建立用户满意指数CSI(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西方国家学生满意度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1994年设计了《大学生满意度量表》并在全国高校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1999年,Martensen等在欧洲用户满意度基础上,开发了高校学生满意度模型,其核心观点认为评价学生满意度是教学质量不断改进的根本遵循。2002年,Gremler等构建了研究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满意水平的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国内学生满意度研究近年来也蓬勃发展,孙友然等设计了高校实践教学满意度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李玉倩设计了高校学生满意度模型,包括学生满意、人才培养、感知管理、校园文化、感知质量、硬件支持6方面内容。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有着最为关键的发言权。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满意、满意程度如何的感受,是比较预期与实际感知的差异,并考虑成本而得到的一种心理评价结果;学生满意指数SSI(Student Satisfaction Index)是对学生感受满意的程度进行计算分析的结果。SSI主要考虑学生的感受,以此来分析学生需要什么创新创业教育,确保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四、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模型构建

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后,其实际感知与预期的比较结果,并结合为此所付出的成本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前会有期待,通过实际感知与期待的对比,可以得到是否满意的结果。本文借鉴瑞典、美国、欧洲和中国用户满意度模型,在分析大学生行为、心理的基础上,设计测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模型,其结构变量包括教育形象、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满意度。

1.教育形象是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前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印象。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学生的历史经验和对学校的总体印象,学生从接受其他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获取直接经验;另一方面是学生从第三方获取间接经验,比如教师、学长学姐的介绍等。

2.学生预期是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前对教育质量等方面做出的主观设想,它反映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测。学生会将预期作为评价其是否满意的标准,即学生预期会成为衡量感知质量高低的参照物。当感知质量高于学生预期,学生就会满意,反之,学生就会不满意。

3.学生感知表现为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后对教育质量的实际感受。它是接受教育后的评价行为,来自于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其判断标准是学生预期。学生感知包含学生对教育质量的实际感受和教育价值的实际感受,分别称为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感知质量是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综合判断。它因人而异,同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同学生表现出的感知质量不同。因此,测评感知质量应立足学生视角,设计测评指标,既不能太笼统,也不能过于细化,做到学生评价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创新创业教育的真实情况。感知价值是指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中实际感受到的质量和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后形成的心理感受。成本是感知价值的核心,但感知价值不仅仅围绕成本的大小浮动,它还参考了与质量的比较。

4.各结构变量之间的关系。教育形象与学生预期、学生感知和学生满意度存在正相关,高校通过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形象,可以不同程度提高学生的预期和感知。如果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印象越好,则预期越高,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心理作用,感受到较高的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从而提高满意度。学生预期与学生感知存在负相关,学生是被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之前对其并不了解,预期由自己的主观意识产生,这种预期不一定准确。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如果学生感知小于预期,受主观因素影响,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可能会比实际更低。反之,如果学生预期较低,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一旦感知大于预期,学生会扩大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学生感知对学生预期存在正向影响,主要表现为如果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比较高,那么学生随之会提高对其的预期。综上可知,学生满意度受教育形象、学生预期、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的影响,学生满意度越高,创新创业热情越高。

五、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虽然纷繁复杂,但创新创业教育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内涵式发展。当前,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尚无一套应用广泛、成熟可靠的评价体系,本文从学生角度出发,借鉴满意度理论,分析了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的4个结构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对双创教育评价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毛家瑞,彭钢,陈敬朴.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及评价[J].教育评论,1992(01):26-30.

[2]黄佳彦,肖天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研究——基于模糊综合分析法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20,11(01):9-11.

[3]李旭辉,胡笑梅,汪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研究——基于群组G1法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21):29-36.DOI:10.14121/j.cnki.1008-3855.2016.21.007.

[4]王经纬.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旅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5]李甜甜,王颖.C9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J].高教学刊,2018(08):33-34+37.DOI:10.19980/j.cn23-1593/g4.2018.08.011.

[6]王学颖,刘馨泽.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6(01):47-51.

[7]王玉.基于SERVQUAL模型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7(03):101-107.DOI:10.13888/j.cnki.jsie(ss).2021.03.014.

基金项目:

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用户满意指数CSI模型的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项目编号:JG2021-629);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起步项目:基于用户满意指数CSI模型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21RW053)。

作者简介:

周配,男,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吴汶键,女,.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