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整体外语教学理念的意义理解活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

——以课文‘Yuan Longping-father of hybrid rice’为例

胡蓓蕾
  
学术与研究
2023年33期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201699

摘要:整体外语教学是近几年新提出的教学理念,提倡外语教学中的“整体输入”和“整体输出”。其教学流程包括意义理解、意义协商和意义表达活动。其中,意义理解是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高职教材《领航职业英语2》中的课文‘Yuan Longping-father of hybrid rice’为例,通过熟悉话题、把握语篇、领会意义和探究主题四个教学步骤,开展有针对性的意义理解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语篇意义,并体会语言形式和意义建构的结合方式,从而实现交际目的。

关键词:整体外语教学;意义理解活动;语言交际

一、引言

整体外语教学理念认为外语教学是以意义建构为核心的整体性语言发展过程,提倡外语教学要“整体输入”和“整体输出”(韩宝成,2018)。梁海英,韩宝成(2022)提出了结合语篇的语类特征,采取“自上而下” 的方式,按照熟悉话题、把握篇义、深刻领会和探究主题的顺序,开展意义理解活动。

依据整体外语教学流程,学生对语言建构意义对运用应从理解所学语篇入手,围绕语篇开展多种形式对意义理解活动,多为“体验”、深入“探析”语篇对意义及其建构方式(梁海英,韩宝成2022)。

二、整体外语教学意义理解活动的理论依据

语言理解首先是一种多元知觉认知过程,人们利用有关知觉、运动和情感的神经和身体激活大脑中已有的经历,形成对语义信息的心理模拟(梁海英,韩宝成2022)。作为整体外语教学流程中对第一个环节,根据格兰博格(2015)提出的索引假设(The Index Hypothesis) 和兹万(2004)提出的浸入式经历者框架(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Frame) ,学生对句子和语篇的理解始于“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感参与,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观看、对话等形式,增强对主题的感受和理解,为深刻理解语篇奠定基础。

学生在感知、体验和初步理解语篇意义的基础上,对语篇进行深层次探析,全面、深刻理解语篇的意义。

三、整体外语教学意义理解活动的教学实践

基于整体外语教学理念,作者做了课文“Yuan Longping-father of hybrid rice”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中进行实践。

(一)熟悉话题

该课文的体裁为传记类记叙文,描述了袁隆平院士的生平及其一生的主要成就。根据整体外语教学理念,意义理解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熟悉语篇的话题及语境因素。基于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在熟悉话题环节,作者设计了“K-W-L”图表讨论的方式,即“What I know” “What I want to know”和“What I learned”。将学生分为四个组,每组学生课前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通过聆听采访、观看视频等形式搜集关于袁隆平院士的相关资料。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将学生搜集的内容以人物画像的形式进行展示,包括袁隆平的职业、梦想(追求)、品质和主要成就,学生进行对话讨论,进一步加深对课文话题的了解,为深刻理解课文做铺垫,并随着课文的学习进行补充。

(二)把握语篇

学生对课文话题熟悉之后,接下来就需对语篇进行宏观理解和整体把握。宏观理解语篇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引导学习析出语篇的纲要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即语篇的意型(meaning pattern)(梁海英,韩宝成2022)。 不同语类的展开方式不同,教授不同语类语篇的纲要式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篇理解水平。鉴于本篇课文是叙事语类,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体裁,接着问学生本文的叙述顺序及其作用。叙事语类语篇常常采用时间线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每一部分的时间线和主要事件,引导学生找出每一段时间线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以上活动找出传记类记叙文的关键要素和展开步骤,整体把握该类语篇特征。

(三)深刻领会

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语篇的具体意义建构方式,即作者运用语言的方式,如何来运用语言实现交际目的。叙述类文章多用表示动作的动词,描述人物心理状态使则多用表示心理对动词(梁海英 韩宝成,2022)。该部分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析语篇意义。如在1953这个时间线里,作者提到,“His commitment to the field took on greater urgency when he witnessed starvation.”,问学生“Why did he feel so urgent?”以此可以引出袁隆平的品质:决心和爱国精神。又如在by the end of 1970s这个时间线里,提问学生“With the strong determination and patriotism in mind, what did Yuan Longping do? ”引到第5段:“hoped to develop a new kind of rice”。提问:“What kind of rice did Yuan Longping hope to develop?”,接着提问“Was it a tough job? Why?” 引到下面部分,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在那个年代研究杂交水稻的巨大困难。接着继续提问:“Did Yuan Longping give up since it was a tough job? How do you know?” 引出课文中的“He proved the oppsite” 。提问 “proved the opposite” 的含义: succeeded in developing the new kind of rice。问学生由此可以看出袁隆平的品质是什么?补充人物画像:品质:坚定的信念、创新精神和勇气。

通过不断的关于人物行为和心理描写的提问,使学生更能体会袁隆平院士伟大的精神,深刻理解传记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四)探究主题

对语篇理解的最重要表现是推断或分析语篇主题。针对叙事语类,可通过主题讨论活动对语篇主题及其隐含的道德、文化和情感因素进行分析语讨论(梁海英 韩宝成,2022)。针对该篇课文,学生已从前面的学习中总结出袁隆平的品质,回顾袁隆平的品质,告诉学生这些品质正是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由此引出“工匠精神”,学生自由发言,集体探讨工匠精神。

通过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的探讨,学生深刻理解语篇主题,领会和学习袁隆平院士的伟大精神。

四、结语

通过以上熟悉话题、把握语篇、深刻领会和探究主题四个步骤,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参与不同的语言实践,由浅入深,深入理解语篇的意义,体会到语言形式和意义建构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韩宝成. 整体外语教学的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7)

[2]梁海英,韩宝成. 整体外语教学中的意义理解活动及实施建议【J】. 课程 教材 教法,2022(5).

[3] GLENBERG A M. Few believe the world is flat:how embodiment is changing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cognition【J】.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hychology, 2015(2)

[4]ZWAAN R A. 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toward an embodied theory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J】. The ph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2004(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