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ESWI系统的“三环三段式”智慧课堂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以《洋流》为例
摘要:“智慧课堂”是建设智慧学校的核心,是智慧教育和智慧学习的媒介。随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智慧课堂”成为建设智慧学校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我校高中地理学科组为例,重点论述了我校“三环三段智慧课堂教学范式”的创新成果和实施案例,分析了“三环三段智慧课堂教学范式”的可复制性,并提出了推广注意事项。为探索“智慧课堂”新生态和区域“智慧课堂”建设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环三段智慧课堂教学范式”;数字化课程资源;ESWI系统
在“智慧课堂”建设过程中,我校形成了以皮亚杰构建主义和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为理论依据的“三环三段智慧课堂教学范式”。“三环”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三段”即课中的三个阶段,分别是:阶段一:创设学习情景、告知学习目标、提示任务方法;阶段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了解学情、精准干预;阶段三:学生成果展示、归纳总结,教师评价点播、精讲疑难。
(1)课前,教师依托ESWI系统在线制作数字化课程资源。
(2)课中,教师依托ESWI系统开展“智慧课堂”三阶段。
阶段一:创设学习情景、告知学习目标、提示任务方法(5分钟)。
①教师导入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以置身其中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
②教师集中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进行学法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事项,让学生自主学习有门可入,有路可走。
阶段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了解学情、精准干预(15分钟)。
学生结合学习目标按照个人能力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并参与合作学习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巡视指导,记录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对学习行为进行干预。
阶段三:学生成果展示、归纳总结,教师评价点播、精讲疑难(20分钟)。
学生的学习活动通常是在一定的学习共同体中进行,与他人的合作对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习包中教师往往会设计很多小组任务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各小组学习成果得以快速收集与反馈,教师更加便捷地组织小组活动以及精准地了解学情。
(3)课后,教师分层推送补偿资源,学生自查学情、补偿学习。
①课后,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在线学习数据进行总结分析,根据小组及学生个人的需要推送相应的学习资源及课后作业。
②学生对课堂上产生的错题分析错因,对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进行自主补偿学习。除完成教师推送作业外,还需要完成ESWI“智慧课堂”智能推送的补偿习题,并对疑难问题进行回顾学习。
以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洋流》(第1课时)为例,描述“三环三段智慧课堂教学范式”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
1.课前预习
教师提前制作《洋流》(第1课时)的PPT课件,先向ESWI系统发布学习包、学习任务单,和《太平洋洋流分布》微课,让学生自主预习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学前测。教师通过学前测数据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
2.课中教学过程
阶段一:创设学习情景、告知学习目标、提示任务方法
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具体内容:
问题情境:
材料: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敦港驶向美国的纽约港,不料航行的第四夜在北大西洋撞上一座高达30米的冰山(大约在41°43’N 、49°56’W附近),两小时四十分钟后,4月15日凌晨2点20分沉没,1294人随船下沉,葬身大海。思考:导致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冰山来自哪里?冰山为什么会出现在41°43’N附近?
播放“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视频,结合学习任务单材料思考问题。
(2)实施步骤:
在ESWI系统首页右侧选择“我要上课”,选择授课班级,播放导入视频,提出问题。
阶段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了解学情、精准干预。
环节2:概念认知,自主学习
(1)具体内容:概念认知: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提示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提问:按性质洋流分为哪几类?
(2)实施步骤:在ESWI系统“我要上课”界面,找到右下角活动按钮选择“速答”,完成延伸与练习,增加学生参与度。
【推进】教师: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什么原因促使这么大规模的海水常年稳定地流动呢?(学生可能的答案:风、盛行风……)
环节3:模拟实验,推理成因
(1)具体内容:探究一:观察模拟实验,推理洋流的成因。
实验准备:水盆、水、纸片、电吹风
实验过程:用电吹风沿一定方向吹动水盆中的水,观察水面上纸片的运动方向,遇到盆的边缘纸片的方向又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水盆中纸片的运动方向,类推洋流的成因。
教师总结归纳:主要动力:盛行风——使其动;其次:海陆轮廓——使其阻;地转偏向力——使其偏。
(2)实施步骤:通过ESWI系统“上课模式”播放模拟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成因。通过“抽答”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类推洋流成因,实现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
【过渡】提出风海流的概念: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
教师:我们学过的能够驱使洋流运动的风有哪些?
(学生可能的答案:盛行风、信风、西风、极地东风、季风……)
阶段三:学生成果展示、归纳总结,教师评价点播、精讲疑难
环节4:联系旧知,构建新知
(1)具体内容:活动一:读图绘图
风带是驱使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为了更好地掌握洋流的运动规律,回顾全球风带分布,结合上一环节对洋流成因的分析,绘出世界洋流分布的理想模式图,完成课本P70活动1、2题。
(2)实施步骤:学生通过ESWI系统右侧教学活动区域设置的“作品展示1”实时提交自己的绘图成果,教师抽取学生作品点评指导,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过渡】盛行风是洋流的主要动力,二者方向大体一致,我们绘出了世界洋流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而实际的洋流运动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微课视频,一起来学习太平洋洋流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环节5:微课学习,合作探究
(1)具体内容:播放微课《太平洋洋流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探究二:观看微课,根据太平洋洋流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合作探究:
北大西洋组:北大西洋洋流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南大西洋组:南大西洋洋流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南印度洋组:南印度洋洋流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学法指导】
①要归纳的是半球(中低纬、中高纬)海域的洋流规律。
②该海域的洋流是否连续运动并形成环流?若是,找出环流的中心(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
③该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逆时针or顺时针)。
④注意观察洋流的性质差异(寒暖流在归纳图中的位置—用大洋东部或大陆西岸、大洋西部或大陆东岸描述)。
小组合作探究结束后,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总结规律。
(2)实施步骤:本环节通过ESWI系统播放微课,各大洋小组绘制小组讨论成果——洋流分布图,拍照上传到ESWI系统右侧教学活动区域设置的“作品展示2”,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作品,并用地理专业术语解说作品。解说结束后,教师通过ESWI系统发起“教学投票”,学生选出自己认为优秀的小组作品。
【承转】除北印度洋海区外,其他海区的洋流运动有一定的规律,请根据三个大洋的洋流运动情况,归纳总结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环节6:总结规律,回顾导入,学以致用
(1)具体内容:学生总结规律,并为“泰坦尼克号”设计一条合理的航行路线。
(2)实施步骤:教师通过ESWI系统“上课模式”界面右下角活动按钮,选择“画板”和“抽答”,随机抽出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他设计的航行路线,其他同学在下面画出航行路线图并提交至ESWI系统的“作品展示3”,教师抽出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点评。
3.课后:课后教师推送补偿资源,分层布置作业,学生自查学情、补偿学习
(1)具体内容:
①补偿资源:发布《洋流之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
②布置作业
作业层次1:完成课时练作业(3班、13班)
作业层次2:查阅北印度洋洋流分布情况,试解释说明。(3班)
作业层次3:思考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规律,并画出洋流分布示意图。(提示: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对洋流运动的影响)(13班)
说明:周二下午上课前完成,作业层次2提交到班级作业,作业层次3拍照提交至班级“作品展示”中。
(2)实施步骤:通过ESWI系统,发布课后补偿材料《洋流之歌》,在“作业布置”栏中发布分层次作业。
参考文献:
[1]卢志勇,畅立强:“三步六环节”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2022(7).
[2]拜玉英.基于智慧课堂模式下平板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6):94-96.
[3]王媛.智慧课堂案例研究[J].教育时空,2020: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