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合同法》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陈伟
  
学术与研究
2023年44期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摘要:《合同法》课程思政元素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主线,尝试创新教学团队实现思政与专业双师同堂。为实现价值育人的知行合一应合理配置第一和第二课堂,融入方式上应引入启发式教学法以及浸润式教学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公平、自由等价值的投射点应为诚实信用原则、正义原则、自由原则。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科学立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内容,可以通过《合同法》的内容、立法过程以及制度创新等知识点投射。

关键词:合同法;课程思政;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强调高校培养法治人才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等人才培养各环节”。据此,持续推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法学教育的时代使命。[1]《合同法》作为法学专业课程应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但实现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

一、课程思政的整体建设思路

(一)融入典型思政元素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灵魂和主线。[2]合同法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等诸多思政要素,都与社会主义中国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紧密相关,也有助于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贯彻落实。

(二)打造思政与专业教师双师教学团队

为实现上述多元教学目标,课题组打破专业界限,力邀思政课专业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作为课程共建人,参与到专业教师教研活动中,共挖思政教育元素,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的收集、编写、应用等方面进行指导。

(三)第一和第二课堂双课堂育人

课题团队成员思政专业教师适时、适当参与合同法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配合专业教师融入思政元素,打造合同法专业教师与思政专业教师共担教学任务的双师第一课堂。为了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课题组同时建设“知行合一”第二课堂。沟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平台协同育人功能,将第一课堂中学生所受到的思政教育,转化为第二课堂的实践。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避免机械地、枯燥地逐条讲解法律法规条文,坚持采用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法等启发式的合同法课堂教学方法。防止思政元素的硬性植入,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除了在教学内容存在典型思政元素直接导入外,思政元素较弱的教学内容通过音乐、图片以及视频展示等浸润式手段融入。

二、《合同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诚信——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

通过“立木为信、一诺千金、曾子杀猪”遵守诚信原则的正面古典故事,亦有“烽火戏诸侯”的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反面典故,可以告诉学生诚信为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出合同法的诚信原则,要求当事人在合同订立、履行中应当本着不欺不诈、善意的观念,从而利己利人。作为法律人,应当诚信执业,做当事人满意的律师,做人民满意的法官。

(三)自由——合同自由原则

合同法领域,要求学生树立合同自由就是合同正义的意识,但同时需要特别强调此处的合同自由,并非抽象或强势意义平等下的合意,而是具体或弱势意义平等下的合意,以免学生错误理解了合同自由。合同自由要求法律人在立法、司法、执法过程中,对合同内容的解释以及纠纷的处理上应当从合同订约的目的出发。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观,在私法领域最为核心的体现。

(三)公正——合同正义原则

为防止因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不对等的实质不正义的产生,在各方面制度进行设置。就缔结格式条款而言,在缔结时要求尽到提醒解释说明义务,在未提醒解释说明义务时格式条款不纳入合同内容,在缔结内容不清时作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解释。在出现合同缔结时未预见的情况导致合同履行对一方严重不公平时,可以通过情势变更制度救济失衡一方。此外还有,诸如不可抗力解除和免责、打破合同僵局以及违约金调整等规则同样体现合同正义原则。可以通过对该原则的讲述,让学生明白公平正义是我们立法、司法的标尺,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义观的要求。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课程路径

(一)《合同法》的内容: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认为为中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治国的主体。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认识到物业服务与百姓居住利益密切相关,在《民法典》合同编中将物业服务合同纳入到典型合同,并且专门针对现实当中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物业公司的安保义务等问题给予了回应。此外,为保护承租人,实现租售同权的住房制度改革,合同编通过赋予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还有买卖不破租赁制度。此外,为了保护消费者设置了格式合同制度。

(二)《合同法》的立法:科学立法

习近平法治思想要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格局中,科学立法是前提条件。合同法整个立法过程中,国家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价值取向,公开法律草案,征询意见,问法于民,使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立法的全过程,建立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立法机制,推进法制建设的民主化,使法律真正体现和表达公民的意志,让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也增强了社会主义公民的法制观念,使得立法更加科学。

(三)《合同法》的体系与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习近平法治思想要求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民法典》不设“债法总则”而是用合同编通则替代,不是照搬照抄,是在照顾我国以往的立法形成的习惯,以及司法实践的本土情况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合同法》中体系、规则以及原则的创新,在解决中国问题上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及法律制度的自信。

参考文献:

[1] 孟庆瑜、黄博涵:《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载《河北工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2年第37页。

[2] 韩卫平:《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载《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第53页。

陈伟(1991.12),男,江西九江人,民商法学硕士,景德镇陶瓷大学助教,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研究。

景德镇陶瓷大学课程思政重点项目2021年项目“合同法”,项目号:KCSZ-21-Z0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