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横州市本土生物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横州市云表镇第一初级中学为例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本土生物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对课程教学的效果有巨大的影响,使用本土生物资源更具亲和力,也更具吸引力。它们源于自然,最质朴,最本真,使学生感到亲切、实在、有用、有趣,教师利用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结合教材知识,对本土生物资源的特点、优点、应用方法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关键词:本土生物资源 生物教学
生物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概念,决定课程目标实现范围和层次的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迫切性。对于乡村学校来说,乡土生物课程资源在丰富性、迫切性上都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教师合理开发应用本土生物课程资源,能使生物课程资源与我市农村地区、农村学校、农村学生的实际特点更相适应。利用本地生物资源优势,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整合课堂教学、教材内容和课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现实中观察学习,增强教学的实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当前我国生物学科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生物科学与技术》主要讲述了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本土生物资源的特点
1.活化教材
学生居住的村庄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应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当地的生物资源,从“活”的生物中学习生活。学生参与开发本土生物资源,既能学到课本上的内容,又能培养能力、陶冶情感,使课本上的内容学得“活”起来。
2.内化知识
乡镇中学的学生都是农家子弟,长期的山乡生活,不仅使他们有机会认识大量的自然事物,了解四季的农村和物产,而且获得了许多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探索自然、保护自然的经验,从事家务劳动,见证或参与家庭种植玉米、小麦、油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如放羊、鹅、鸡、鸭、割草等。教师可以经常让学生以“我这辈子有没有过这样的现象”来促使学生挖掘自己的人生阅历,在学生之间达到共享各种阅历资源的目的。
3.立足生活
教材的知识体系讲求完整性、逻辑性、通用性,我在上课时发现,课堂具有一定的动态生成性,如果把生活中的各种生物植入到课堂中,每一个学生每天面对的生活资源都相当丰富,那么书本上应该传授的知识内容,就会和学生能够实际拥有的生活资源相契合。教师要让教材服务于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参与动态生物资源的开发,要立足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摆脱教材制度的束缚。
二、横州本地生物资源种类丰富,应用于生物教学的方法策略。
近年来,横州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与当地经济同步发展。生物教学在新课改的带动下,也有了不小的提高。我做了一些调查,了解在城镇、村屯附近可以利用的生物资源。我市农业主要种植粮、果、林木,经济林果以青枣、葡萄、番石榴、沃柑、沙糖桔等为主,种植的农作物主要以玉米和甘蔗为主;部分乡镇主要种植茉莉花、花生、蔬菜、药材、瓜果等。茉莉花是我市的一大支柱产业,随处都可以看到茉莉花盛开的地方。此外,蚯蚓、蝗虫、本地沼虾、蛙、雀、牛、马、羊等种类繁多的动物,都是本土生物资源,可根据教材需要安排并应用于生物教学。
1.植物方面:重点选择具有本土特色、学生普遍存在的
由于熟悉、了解,学生感到亲切,所以校园和家中的植物资源是学生最常见的,也是最贴近学生学习的地方生物资源。如:茉莉花、花生、甜玉米、桑树、蘑菇等之类。这是横州市很有特色的几种生物资源,值得开发利用。
2. 动物方面:侧重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动物
横州拥有多种动物资源,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动物进行课堂教学,并根据教材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蚯蚓,麻雀,蝗虫,蝴蝶等。
3.微生物:关注食用菌及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食品
发糕等发酵食品是过年时家家都会做的小食品,学生可能会好奇发糕是怎么“发”起来的,把它带进生物课,会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此外,通过观察蘑菇的生长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和环境,在云表镇也普遍种植蘑菇。
三、本土生物资源运用于教学的途径
乡土生物资源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多种途径。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本土生物资源所采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
1.“请进来”的方式
与教材有关的教辅资料,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发动学生为课堂教学自带实物或活体标本。校园生物资源因为熟悉和了解,让学生感到亲切,是学生学习最亲近的地方生物资源。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时,在课堂教学中选用各种花的新鲜材料,便于校内识别。学生们在观察和探究之后,恍然大悟。平日里人们熟悉的花赏心悦目的美丽之处,并不是花的主要部位,所以才有了“今朝始识庐山真面目”的感叹。总的来说:学生的情感体验应该是丰富的、鲜明的、深刻的,观察、触摸甚至是操作活的生物体。基于这种情境体验而创造的教学情境,使“教”和“学”都灵动起来,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2.“搬出去”的方式
平移生物传统课堂,寓教于乐。生物教学中有些内容光靠教师讲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观察和了解。如:《生物性状》(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课,教师带着学生到花园边的空地上进行课堂教学,也可以直接观察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这种空间开放的课堂,融于自然之中,学生的思维格外活跃,对学习和探究的渴望,很容易被唤醒。
3.调查研究
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农村初中没有特别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生物自然资源丰富,触手可及。田间地头,池塘,河流,树林,灌丛,草地,等等,都提供了丰富的乡土生物资源,以供教学所需。如:让学生在讲“考察身边的生物”这一课时,以多样的物质走进大自然,完成考察报告。学生们通过调查和练习,非常清楚地掌握了大部分本地生物名称和分类,教学成绩喜人。
4.结合劳动课积极开展课余活动
很多生物资源在农村家庭里可以利用起来。如:朋友的家里养了一只刺猬作宠物,孩子动手搭建一个小窝,他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在动手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所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里种一种植物或养一只小动物,并定期对学生的操作情况和观察记录进行检查;在促进学生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情感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待生命、关心他人的品德。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因地制宜,整合本地生物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生产中蕴藏着知识,而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比如一些生产基地,蔬菜大棚、花卉苗木园、果园、食用菌厂等,就在学校附近,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这是教师利用当地生物资源,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在教师和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的主要方式,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无效参与,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利用本土生物资源使我的教学有一个新的提升和发展,与时代同步,在新课标旗帜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达成。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初中生物教学指导与参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四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磊等.初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补.2003
[4]卢文祥.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