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乡村支教服务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天津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支教活动为例
摘要:高校学生参与支教服务活动在促进我国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推动大学生支教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公平化需要思考的。本文以天津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支教服务为例,分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支教服务的必要性、存在问题、提升策略,旨在丰富乡村支教形式,提升支教持续性,从而推动大学生乡村支教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乡村振兴;乡村支教;大学生;持续性
一、乡村支教的必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成长成才的必要因素,但当下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化发展,乡村支教是一种可行方式。第一,支教服务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流动性,实现教育内容共享,进一步帮助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第二,教育较为匮乏的乡村学校,无法满足乡村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支教服务能为乡村学生带去新的教育理念,扩展学生知识范畴,促进全面发展;第三,支教服务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将先进思想、工作方式带给乡村学校教师和乡村居民,带动乡村生活生产积极性,激发乡村活力。
二、经验做法
为深入探索大学生乡村支教服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天津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围绕“乡村振兴”主题,组建“点燃希望 多彩‘E’夏”乡村支教志愿服务实践团前往山区乡村学校开展支教服务活动。以完善的团队构成、课程筹备为乡村学生带去了丰富多彩的成长课程。
(一)组建“全明星”成员支教团。遴选学院优秀学子和具有新疆支教经历的教师,将学院“AI与我”“与信仰对话”“科技小讲堂”等品牌的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课程植入,让乡村学生与榜样青年手拉手,和科技前沿零距离,让信念扎根,让力量传递。
(二)打造“亮点课程”特色支教班。实践团以“培养孩子能力 注重快乐教育”为宗旨,结合学院学科特色和学生成长需求,围绕乡村学生思想建设、科创引领、文明行为、身心成长、愉快学习、艺术塑造、文化传承等方面,精心设计专属课表,真正做到施展所长,教学相长。
(三)构建全畅通渠道支教共同体。“点燃希望 多彩‘E’夏”乡村支教志愿服务实践团组建过程中汇聚当地团市委、团区委、市希望工程、区教育局等多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和资金支持,学院发挥实验室学科优势,共同搭建青少年成长的优质平台,助力乡村教育均衡发展。
三、乡村支教服务开展中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欠缺,积极性不高。乡村支教服务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根源在于思想认识不到位。首先体现在支教地人员对大学生支教工作的支持度不高,认为占用休息时间、浪费物资、存在不必要的隐患等,且部分家长更希望孩子多接受文化课辅导,而不是兴趣培养;其次,高校学生参与乡村支教的动机不纯且参与度较低,参加支教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为了在综测中加分或者为了评奖评优,利己主义过于明显。
(二)服务安排欠妥,持续性不高。乡村支教服务活动大多数利用暑假期间开展,一般服务时长为1周左右,被帮扶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支教工作便接近尾声,服务效果不明显,帮扶作用不大;部分支教团只注重服务范围广,而忽略了帮扶效果,对接多个地点开展支教服务,出现每个服务地服务成绩均不突出的情况;支教课程设计存在问题,无法带动被帮扶人的兴趣,出现“一锤子买卖”的情况,无法继续开展支教活动。
(三)合作体系不全,保障性不高。高校学生的支教工作较少得到学校或组织单位关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是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以支持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基本保障无法实现;二是缺少必要的融媒体宣传渠道,正能量的服务内容无法传播出去,打击了支教学生的积极性。
四、乡村支教工作提升策略
(一)提高认识,完善服务机制。注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以党的先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志愿服务意识,培养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品格;地方政府通过理想教育和宣传工作,为乡村百姓与高校学生搭建通畅的沟通渠道,引导乡村百姓正确看待支教工作,了解支教目的,支持支教活动的开展。
(二)丰富实践,拓宽服务渠道。将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纳入到支教队伍,全程指导实践,依托优质学科内容和专业特色开展学科教育和思想引领;围绕乡村教育需求,创新支教开展方式,将乡村学生成长必需的学科知识揉进素质拓展、艺术塑造、文化传承等学习环节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增加线上支教方式,实现线下支教的延续,将支教服务贯穿学生成长过程,真正做到服务乡村教育,助力孩子成长。
(三)汇聚力量,提供有力支撑。高校应加强与地方共青团、教育局、基层党委、企业、慈善机构的合作共建关系,提供物资、安全保障等服务,持续跟进支教工作情况,共同搭建服务乡村教育的长期关系;利用网络广泛宣传支教内容和效果,提升活动曝光度,加强支教人员的持续性参与意愿;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教,直接或间接的加入支教队伍,共同为乡村支教事业贡献力量。
结语
乡村支教服务的开展,可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满足乡村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高校持续化开展乡村支教服务,需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奉献青春力量;不断丰富支教内容,提升参与意愿,促进乡村学生全面提升;不断搭建合作共建平台,建立多方协同模式,共同推进乡村支教机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正能量,形成社会效应,带动更多的人为乡村支教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佳欣.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 南方农机, 2023, 54(8): 110-113.
[2] 周超南. 浅析大学生支教现状对乡村教育的影响与反思[J]. 教育研究, 2021, 4(7): 156-157.
[3] 胡泽中, 吕建秋. 加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 32(22): 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