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京津冀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时空演进
摘要:本文构建京津冀城市群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法测度其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构建传统面板和计量模型,测度京津冀城市群技术创新在绿色金融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判断是否存在“绿色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包容性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优化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发挥技术创新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引导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包容性经济增长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技术创新、包容性经济增长
一、引言
当前我国外部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内经济发展正步入转型深水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受到诸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传统的依靠资源过度消耗发展经济的模式,日渐凸显、严重的污染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给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包容性经济增长以其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经济发展的共享性和普及性的作用给予经济走向绿色化一渠道。当前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所带来的社会公平问题的制约。实现“包容性增长”是中国国情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当前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目前正处于制度调整适应期,协同政策的影响未充分释放。大力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动产业跨区域布局,实现京津冀包容性增长,达到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这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其中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进步能够为绿色金融高效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我国包容性经济增长的路径中应当通过绿色途径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同时强化对科学技术的投入,积极调整金融资源结构,合理优化资源分配。
二、理论分析与指标选取
2.1理论分析
绿色金融基于其自身的优势,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这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并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同时激励企业和机构在环境保护和资源效率方面进行创新和改善提升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发展。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绿色项目的成本和风险,提高其吸引力。新兴的清洁技术和可持续创新可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并为绿色金融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此外,技术创新还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的服务于绿色金融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
2.2指标选取与变量说明
本文主要以2017—2022年京津冀地区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样本研究数据主要从中国知网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wind数据库等渠道获得。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个别数据的缺失以插值法进行补充。
(1)被解释变量:包容性增长。
(2)解释变量:绿色金融。其中绿色金融发展指数运用熵值法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测算结果作为衡量。
(3)中介变量: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用地区年度专利授权数量来衡量,专利产出量能够较好的反映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交互项则为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与专利产出量相乘作为衡量。
三、实证研究
通过投影寻踪法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包容性经济增长得出的投影水平表一所示:
时间维度上,绿色金融、技术创新和包容性经济增长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在绿色金融方面,绿色金融指数逐渐增加,表明在过去几年中,绿色金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指数相对稳定,但在北京市的数据中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北京市政府和企业对创新的持续投入和支持。在包容性经济增长方面,京津冀地区的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逐渐增加,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空间维度上,北京市的绿色金融指数、技术创新指数和包容性经济发展指数相对较高,而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绿较低。得益于北京市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相关。
3.1基准回归
为验证绿色金融对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影响,故构建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其中示包容性增长,表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为保证结果准确性做对数处理。政策影响()选取政府财政预算支出衡量政府政策影响城镇化水平()以年末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来测度;产业结构高级化()用第三产业产值和第二产业产值之比来表征。随机干扰项。
回归结果显示,在未控制变量的情况下绿色金融的估计系数在1%水平上是显著为正且系数为0.227,这就表明技术创新每提高1%,那么包容性经济发展水平就会增加0.227%。在逐步控制变量的基础上技术创新的估计系数依旧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因此可以得出绿色金融可以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
3.2Moran’sI指数
考虑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会对地区空间依赖和辐射产生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相近的地区可能具有相似的经济运行模式,因而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性,本文采用两个省市人均GDP的差额绝对值的倒数来反映经济空间权重矩阵。
3.2.1空间相关性检验
在进行空间分析之前,检验观察对象的空间相关性就是验证两者样本数据是否存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以实测两者空间分布特征,如果存在,则考虑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后续计量分析。本文采用Moran’s I指数来检验全局空间相关性。具体参照公式(3)
其中为样本方差,为样本均值,表示第个地区的观测变量,代表区域总个数,本文选取京津冀3个地区,最大达3,是第行第列的元素,表示空间是否相邻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Moran’s I指数对京津冀城市群包容性增长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京津冀城市群包容性增长的Moran’s I指数均为正,并且均具有显著性影响。这表明包容性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的空间相关性,说明互为高水平的包容性增长的地区相互临近,同时包容性增长为低水平的地区相互邻近。
3.3空间误差模型
为明确模型的具体形式,在前文基础上进行了LM检验,如表四所示。
LM-err、Robust-LM-err和LM-lag的P值都为0,表示拒绝原假设,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这意味着在该数据集中,观测值的误差项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现象,即空间上相邻的观测值之间可能会相互影响,不满足误差项独立性的假设。即一个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会对包容性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由上表可以得出,城镇化水平直接效应显著,这意味着城镇化水平的变化本身就能够对其他变量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不需要通过中介变量的间接作用。同时间接作用和总效应不明显,说明城镇化水平作为调节变量与政策影响和产业结构高计划的交互作用较弱。政策影响的直接效应与总效应显著,说明政策影响能推动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为正说明提升单纯产业结构不能直接作用与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配合政策影响和城镇化水平。
3.4中介作用分析
将技术创新设置为中介变量,进而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包容性增长的中介效应模型,测算京津冀城市群技术创新在绿色金融促进包容性增长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表示第i个城市,第j年的技术创新得分,表示第i个城市,第j年的包容性增长得分,示第i个城市,第j年的绿色金融得分。
3.5调节作用分析
为了验证研发投入在绿色金融发展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本文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与研发投入的交互项模型。其中,调节交互项则为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与专利说两相乘作为衡量。模型如下:
根据实证结果可知:绿色金融*专利数对包容性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拟合优度为0.635,明显大于模型(3)中的0.629,所以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显著。由上表可知,调节变量的交互项每变化1个单位,因变量包容性增长增加1.207个单位。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4.1结论
在绿色金融方面,京津冀城市群绿色金融整体发展水平不充分,且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但大体上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良好趋势。其中值得注意,北京市绿色金融发展并未显现良好辐射带动效用,天津市作为京津冀城市群中发展态势良好的城市,处于产业结构向绿色化、共享化、创新化嬗变的关键期,其绿色金融发展效果仍有待提高。
在包容性增长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从包容性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上看,北京市和天津市高于河北省地区,说明北京市和天津市有效协调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技术创新的中介与调节效应层面,绿色金融对包容性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具有中介效应和调节作用,即对于技术创新在“绿色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包容性增长”的传导路径。
4.2对策建议
经济层面,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贷款、税收政策等手段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于绿色技术和环保领域,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化转变。建立绿色金融创新基金,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创新基金,用于支持新兴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绿色金融在经济中的影响力。同时制定更严格的绿色投资标准,确保投资项目符合环保和社会可持续性要求,提高绿色金融的质量和影响力。
社会层面,加强公众教育,推动绿色金融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绿色金融的认知水平,鼓励更多人参与绿色投资和消费,形成社会共识。同时加强对绿色金融领域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推动绿色金融的专业化发展。 支持和鼓励绿色创业,设立绿色创业孵化器,为有创新意识和绿色理念的初创企业提供支持和孵化。
政策层面,制定全面的绿色金融政策,包括财政激励、法规制度、监管政策等方面,形成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更多投入绿色领域。推动京津冀三地建立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机制,促进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加强区域内绿色金融的整体水平。提高对绿色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市场的透明度和健康发展,防范绿色金融领域的不当竞争和风险。
参考文献:
[1]蔡强,王旭旭.空间视角下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江汉论坛,2022(06):21-28.
[2]陈福中,刘成,卢景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技术创新对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基于京津冀1985—2016年面板数据实证考察[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09):10-16.
[3]陈凯薇.我国金融包容性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1.
[4]韩以群,杜丽娟.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48-53+88.
[5]郝云平,雷汉云,董永亮.普惠金融与包容性经济增长——基于中国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J].金融与经济,2018(05):44-49.
[6]李敏,王雷.京津冀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22,41(05):72-77.
[7]李素梅,黄衍枝.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7):99-108.
[8]刘华珂,何春.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绿色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证研究[J].新金融,2021(10):21-27.
[9]刘敏楼,黄旭,孙俊.数字金融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06):113-122.
[10]祁芳梅,裴潇,叶云.环境保护、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2,38(13):160-164
第一作者简介:张圣哲(1999),女 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硕士研究生,河北金融学院,投融资管理
第二作者:刘一言(1999),男,汉族,广东省韶关市,硕士研究生,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科技
第三作者简介:周世英 (2000),女,汉族,北京,硕士研究生,河北金融学院,投融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