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OBE理念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探索
摘要: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教学理念以“成果导向”和“以生为本”的原则为基础,为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在这一理念下,劳动教育不再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更强调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素养。通过以学生的实际成果为核心,劳动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发展,以及他们如何将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与职业领域。然而,现阶段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仍存在课程效果不明显,学生反响不高等难题,很难把高校中的劳动教育拔高到一定的水平和层次,作为五育并举中的“一育”,劳动教育确实在培养全人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规划、设计、实施等亟需在学校层面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顶层设计,统一部署,统一铺排,才能不断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才能把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劳育一大重要的核心要素,而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是高校发展劳动教育最为关键的着力点之一。
关键词:OBE理念;劳动教育;高校;课程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期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7月,教育部也随即下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劳动教育课程在全国大中小学全面铺开。然而,经过这三年多的课程教学和实施后,高校劳动教育呈现出了教学水平不一、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反响不高等尴尬局面,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号召,及时调整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局面,希望透过OBE”理念的思考后,能对接下来的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助力新思路、新思考:
OBE教育教学理念秉持“成果导向”、“以生为本”的原则,从而驱动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高校劳动教育起源和发展并不是空穴来潮,是有可溯源的,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普遍重视子女的学业成就,希望他们通过优异的学术表现达到社会的认可。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对综合素养的需求不断增加,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OBE理念的关注点强调了学生的实际成果,而非简单地看重学科知识的累积。这对劳动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劳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素养。而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即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质量和对学生的实际帮助。常常问学生,劳动教育于大学生而言是什么?也许是上完了劳动教育课后,他们对劳动的意识提高了,强化了他们身上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老师在课堂上的传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关注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培养。通过激发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实践操作,老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实践。(如图1)
为了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可以采用与家、校、社、政等外部资源的合作,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劳动/服务场景中,让他们通过实际劳动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OBE理念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更为清晰的目标和导向,注重学生实际成果的达成,促使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使劳动教育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期待。
OBE理念关注的是学生的成果,是学生完成所有学习过程后获得的最终结果。换句话说,是劳动教育这门课程可以给他们带来多少知识和能量,这跟老师在课堂上的传播是极其相关的;同时,也和它劳动成果的实效性相关,量化一些数据看,如一个学校学生上完劳动教育课后它的产出有多少?他为这个社会服务的人次达到多少?又有多少学生通过社会服务,劳动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等等。
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部分学校先行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学科专业,打造一种通专融合的课程发展和融合,设置劳动周、劳动实践课等劳动教育活动。然而,现阶段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仍存在课程效果不明显,学生反响不高等难题,很难把高校中的劳动教育拔高到一定的水平和层次,作为五育并举中的“一育”,劳动教育确实在培养全人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规划、设计、实施等亟需在学校层面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顶层设计,统一部署,统一铺排,才能不断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才能把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劳育一大重要的核心要素,而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是高校发展劳动教育最为关键的着力点之一。
在OBE理念下,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确实可能面临一些挑战。然而,通过秉持“成果导向”、“以生为本”的原则,推动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谈谈我自己的思考:
1、搭建多渠道的实践育人平台: 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包括社会实践、行业实习、社区服务、公益服务等。这可以通过建立家、校、社、政多方协同合作的新机制,突出实践平台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家庭教育是高校劳动教育的起点,父母以及周边亲戚朋友对学生劳动认知、劳动意识、劳动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教育是高校劳动教育的主战场,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社会教育是高校劳动教育的延伸,社会各界的助力,能很大一部分减轻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局限性,政府扶持更像是为劳动教育锦上添花,政府是政策的发起人、倡导者,借助政府资源打通劳动教育通往光明之路,也使得高校劳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有底气。畅通家校社政的渠道,更好地推广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
2、打造通专融合的育人体系: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通专融合、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等为一体的多元化育人体系,使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获得全面的劳动教育实践。以相关的竞赛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类竞赛,一方面提升了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劳动实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引导学生劳动观念提升: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包括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价值的认知以及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挖掘社会痛点、难点,更容易激发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提升社会责任感。
4、多方支持形成合力: 通过教师培训和资源支持,提高教师在OBE理念下劳动教育的教学水平。同时,促进学校内外资源的协同,如聘请像劳模、工匠、企业家等作为校外指导老师,并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企业代表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程的实际效果。同时,保障劳动教育课时的充足也是很有必要的,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劳动教育学时,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实践和项目,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确保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建立通识型劳动教育课程,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受益。
5、以成果产出为导向: 设计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成果标准,使劳动教育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具体。学生完成实际项目或产出作品,以展示他们在劳动教育中所取得的成果。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转变劳动教育的授课方式,采用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方式,例如项目驱动式学习、实践操作、真实场景演练、小组合作等,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劳动实践,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总的而言,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OBE理念为指导原则,以“成果导向”和“以生为本”的原则为基础,通过实现“五育并举”和强调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促使劳动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建设方面,高校需要保障足够的劳动教育课时,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以实现通专融合的课程发展。另外,课程建设需要以“结果导向”为导向,强调学生在完成全部学习过程后所得到的最终结果。劳动教育课程要设计优化教学内容,改变劳动教育方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挑战,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素养为目标。
“以生为本”是OBE理念的另一核心原则,意味着劳动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和兴趣和差异化,通过搭建多渠道的实践育人平台、打造通专融合的育人体系以及引导学生劳动观念提升等,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路径,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职业素养。 作为五育并举中的“一育”,这要求劳动教育不仅关注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还强调品德和个性的塑造。通过强调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劳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使其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晓娇,王一帆. OBE理念下高职劳动教育CIPP评价模型的构建 [J]. 西部学刊, 2023, (02): 153-156. DOI:10.16721/j.cnki.cn61-1487/c.2023.02.040
[2]杨训. OBE理念下高职金融专业劳动教育课程的思考——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1 (03): 14-19. DOI:10.16789/j.cnki.1671-752x.2022.03.004
[3]徐炜,周方召. 基于OBE理念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J]. 广西经济, 2022, 40 (04): 120-123.
[4]刘方涛. 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研究 [J]. 黑河学院学报, 2023, 14 (09): 72-74+84.
[5]王东红,岳名扬,康贺.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推进路径探究 [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1 (06): 97-103.
作者信息:黄静瑜,1987-,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中级社工师,研究方向:高校劳动教育、社会工作、高校社会服务等领域;
基金:本文系2023年广州工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数字化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功能、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的研究成果,编号:KYYB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