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背景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发现在当前“双减”政策下,初中生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生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实证研究等方法,探讨“双减”背景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尽管我国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1]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规划和投入;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保障,如缺乏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设备和场地等;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得到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不佳。
(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
目前,我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活动等。然而,这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满足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心理咨询室的数量不足,很多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心理咨询室的设施不完善;二是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不够规范,缺乏专业的教材和教师培训;三是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不够广泛和深入,很多学校仅在特定时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且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来保障,但目前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缺乏、专业素质不高等。具体表现在: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总量不足,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非专业的教师兼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结构不合理,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存在失衡;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专业素质不高,很多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样性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家庭压力、同伴压力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于学校和家庭的期望,以及与同学之间的竞争和互动。[2]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和应对能力不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而另一些学生可能表现出自卑、退缩等行为问题。这种多样性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法。课堂教学是最常见的方式,通过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则是针对个别学生或小组进行的专业服务,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然而,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课堂教学往往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需求都是独特的。其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资源有限,无法覆盖到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探索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脱节
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足。[3]一方面,一些家长可能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不知道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可能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需求。这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家长也需要主动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素养,以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其视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同时,学校还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丰富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学校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包括教材、教具、教学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学校可以引进和开发适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具和教学设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社区、专业机构等合作,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丰富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以为初中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讲座和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学校还可以引进更多的心理学专业人才,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学校应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可能无法满足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学校可以尝试采用更加灵活和互动的教育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化教学等。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开展在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初中生的心理需求。[4]
(五)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家长讲座等活动,向家长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心理状况,共同关注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可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结论: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为了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为初中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总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双减”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帮助初中生应对压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家俊,詹雪莲,孙艺芝,等.双减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2):3.
[2] 杜平."双减"背景下,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讨[J].[2023-12-22].
[3] 保彩霞."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生活教育, 2022(32):4-6.
[4] 林艳君.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 000(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