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理念在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中的实践探索

王守壮
  
学术与研究
2023年55期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特殊教育中心 2662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理念在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中的实践探索,以期为我国农村培智教育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一、引言

(一)背景介绍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和需求日益提高,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全面发展个体,培养其综合素质。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尤其是全面素质教育。从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到近现代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理念不断发展,但始终秉持着五育并举的原则。

(二)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理念的提出

五育并举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这一理念源于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经过近现代教育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理念主张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全面发展个体。

为了更好地贯彻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理念,我国教育部门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更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将对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内涵、意义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一)五育并举的含义

五育并举,顾名思义,就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育同时并重。这个概念源于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五育并举强调全面发展,认为一个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首先,德育是五育之首,它关乎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一个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不仅在思想上有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在行为上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德育的培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基础。

其次,智育是五育的核心,它关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智育的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智育的培养,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再次,体育是五育的基础,它关注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体育的锻炼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此外,体育还能培养人们的团队精神和拼搏意志,有助于个人和国家的全面发展。

美育是五育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它关乎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美育的培养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美育,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美、创造美,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最后,劳动技术教育是五育中最具实践性的一部分。它强调一个人要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生产实践经验。劳动技术教育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活力。

(二)大生活教育的内涵

大生活教育,是一种以人的生活为核心,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它主张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强调教育为生活服务,生活为教育提供源泉。大生活教育的内涵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实践:大生活教育注重培养人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生活实践教育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生活情感:大生活教育关注人们的生活情感,旨在培养具有丰富情感、和谐人际关系的人。通过教育,让人们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生活智慧:大生活教育强调培养人们的智慧,使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能够运用智慧去化解。生活智慧教育启发人们学会独立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生活方式:大生活教育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习惯。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绿色消费观念,注重生活品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5)生活创新:大生活教育注重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生活创新教育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潜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总之,大生活教育是一种全面关注人的生活、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实施大生活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大生活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

在我国农村地区,培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培智学生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如穿衣、吃饭、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掌握不够熟练,需要他人的照顾和帮助。

(2)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农村培智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涩、胆怯、沟通能力有限等问题,难以融入同龄人,容易受到排斥和歧视。

(3)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农村培智学生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季节更替、突发情况等,难以迅速适应,需要较长时间调整。

(4)学习能力偏低。农村培智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记忆力不强等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不佳。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针对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家庭因素。农村家庭对培智学生的关爱和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家长甚至对培智学生存在歧视和虐待现象。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培智学生无法在家庭环境中获得应有的关爱和支持。

(2)学校教育因素。农村学校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特殊教育设施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培智学生无法得到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此外,普通学校对培智学生的接纳程度较低,容易让他们在校园生活中受到歧视和排斥。

(3)社会环境因素。农村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关注不足,培智学生在社区生活中容易受到歧视和排斥。同时,农村地区的康复设施、职业培训等资源匮乏,限制了培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政策制度因素。虽然国家在特殊教育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但在农村地区,政策落实不到位、监管不力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导致农村培智学生在享受政策扶持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综上所述,为提高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策等多方面着手,加强关爱和支持,创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

四、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理念在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中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探索的具体措施

在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实践中,我们秉持五育并举的大生活教育理念,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1德育培育

德育培育是提升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我们通过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我们还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观念。

4.1.2智育培养

智育培养是提升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智力支持。

4.1.3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提升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途径。我们合理安排体育课程,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精神。此外,我们还组织各类体育比赛,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学会面对挫折和竞争。

4.1.4美育熏陶

美育熏陶是提升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让他们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增强对社会的感知能力。

4.1.5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提升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引导学生参与农村的生产劳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自食其力,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劳动教育还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二)实践探索的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我们对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进行了效果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五育并举的大生活教育理念在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在道德品质、智力水平、身体素质、艺术素养和劳动技能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此外,他们在社会适应能力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实践探索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资源紧张、师资力量不足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完善措施,努力提升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五、结论与展望

在我国农村地区,培智学生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实践探索方向。本部分将总结实践探索过程中的成果与经验。

五育并举大生活教育理念在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这一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证实其对于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积极推动作用。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成果。从教育方法、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总结实践探索中的成功案例和有效措施。实践探索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正视农村培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薄弱等,为未来政策制定和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晓芸.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劳动素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3.

[2]王栩.培智学校中学段音乐课堂传播效果的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23.

[3]王欢丽.培智学校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3.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一般课题《五育并举视角下运用大生活教育理念提升农村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研究》 课题批准号 BHA2301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