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探究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的衣食之源》为例

何蔓娜
  
学术与研究
2023年61期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落实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个核心素养。而热爱劳动是道德修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中指出:“要树立劳动意识,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可见,劳动教育是思政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全过程。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劳动教育因子,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劳动体验,感悟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道德修养

我们都是在劳动中成长的,热爱劳动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共中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感恩劳动,是每位思政老师的责任。

每一册道德与法治的教材里,都包含大量的劳动教育因子,用好这些素材,再挖掘精选学生身边的劳动教育资源,把它们整合运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道德修养,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下面,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

一、唤起回忆,感受劳动快乐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生活化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备课时,从班群相册里挑选家长平时上传孩子在家里做菜的照片制作成短视频。上课伊始,当屏幕上播放着学生做菜的视频时,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住,大家一边看,一边开心地与同桌说着做菜时的点点滴滴。老师随机让学生简单说说当时做菜的有趣经历,并追问他们的感受,学生都谈到了做菜带给自己的快乐与成功感,老师顺势点评:“这就是劳动带给我们的快乐!你们用劳动创造了幸福!”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在师生交流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劳动的快乐,进一步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渗透“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

二、合作探究,赞美祖国农业

以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研学问题“农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保证?”学生围绕研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阅读学习资源包材料、生生互动、师生交流、多样化评价等方式进行各项教学活动,从而加深认识,提升综合能力,并从中渗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一)认识农业种类

学生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相关的内容,阅读学习资源包补充的资料——农业生产的种类,认识到我们祖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学生为祖国在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与骄傲。

(二)给物品分分类

学生对农业的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小组交流研学案“研学铺垫——生活调查”的内容。课前,同学们开展了一次生活小调查,在研学案上写下了自己的家庭在最近一个星期购买的物品名字。课上,组员商讨把大家登记的物品按农业四个种类进行分类,填写表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通过学生喜欢的分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业的四个种类,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三)走进我国农业

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情境创设,活动体验,帮助学生体会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性,激发学生自觉成为尊重农民、感恩劳动的一员,为祖国的农业发展感到自豪,从而坚定政治认同,提高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意识。

1.走进种植业,热爱劳动

老师采访学生:“今天早上吃了什么早餐?”在学生的回答后,追问早餐中的哪些食物属于农业的种植业,接着出示书本第54页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解决问题。

接着,拓展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通过知识的补充、师生的交流分享,学生了解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抓住这一契机,老师说:“我们不仅享用过种植业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食物,我们还亲自劳动,参与过种植呢!”这时,屏幕上出现了同学们到班级的小农田种植草莓、蔬菜的视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所欲言,分享着种植过程中的感受,老师相机树榜样,表扬同学们认真种植、用心栽培,充分肯定同学们参与劳动实践,在劳动中获得成功、获得快乐,是一群热爱劳动的好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参与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厚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结合教学内容,精选课外视频资源《珍惜粮食》,学生从中认识到袁隆平爷爷在种植业中对祖国、对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进而感悟到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学生对祖国、对劳动人民的爱戴之情油然而生,培养了学生认同祖国、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2.走进畜牧业,创新劳动

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内容,生生交流,了解了畜牧业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保证后,通过观看视频《畜牧业循环经济》,知道了为了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大力发展了畜牧业循环经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劳动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劳动效率、经济效益,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3.走进林业,实践劳动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而林业除了肩负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要使命外,在国家生态建设中承担着主要任务。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享游玩大夫山的感受——在天然氧吧中呼吸顺畅,身心愉快。学生认识到林业发展起来,我们的生态环境会更好,生活会更幸福。作为一名公民,也要投身到爱护生态环境中来,参与种植绿化活动,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

4.认识丰收节,感恩劳动

我国一直很重视农业,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学生了解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意义后,看着图片,看着农民丰收的喜悦,脸上露出了美丽的微笑,在交流中表达了要把尊重农民,感恩劳动的文化传统一直传承下去。

三、实践拓展,关注祖国农业

祖国农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介绍,了解了国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大胆畅想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教师通过追问:“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参与劳动,勇于实践,为将来建设祖国而奋发图强。

最后,通过实践性的作业——参观农村,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及农村的变化,引领学生走进农业、关注农业,培养热爱劳动、实践探究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全国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

[3]李斌.“五学”共融 以劳树德——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福建: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