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提升公共教育学课程实践价值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普遍困境与教改研究

王雯颖
  
学术与研究
2023年61期
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18

摘 要:高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作为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高师院校通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基于公共教育学课程普遍存在的困境出发,探讨在课程标准设置、班级人数及教学模式、考核形式及要求、教师资格证考试、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等方面进行教改研究,挖掘课程在当下及未来最大化的实践价值。

一、教学目标下的《公共教育学》的通识解析及问题的提出

《公共教育学》是面向高师院校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公共教育学》是阐述教育知识,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师范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学习和理解师范类课程的基础,也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依据。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教育类专业必需的教育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然而,据研究发现学生在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上距公共教育学教学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这已成为本课程最大的难题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课程的实践性充分发掘,使得课程拘泥于理论上的讲授,课程的实践性难以发挥。

二、公共教育学课程存在的困境分析

公共教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其本身的地位和实践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多年来,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遇到了诸多困境,使得课程本身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价值体现。

1、课程标准设置不合理。一门公共教育学课程标准适用于全校各门类专业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所综合性师范类高校涵盖教育、管理、艺术、理工等不同门类及专业,一门公共教育学课程标准难以顾及整个学校的各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规格及要求,呈现出课程设置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割裂的问题。在课程标准中,每章节(模块)课程目标及内容单一、陈旧、生硬、与所讲授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一定距离、总课时数偏少等困境。

2、班级人数及教学模式不合理。高师院校将公共教育学作为大班授课仍是普遍现象。一个班80-120人不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以及选择教学模式之前会根据班级人数进行设计,在考虑到人数之后只能选择传统的讲授进行教学。众所周知,当学生数大于40人时,教师很难采用创新教型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的互动性会大打折扣,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班级人数直接影响了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这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无关,从一开始就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

3、考核形式及要求有待商榷。大多数高师院校将公共教育学的期末考核定为闭卷考试,其中平时表现占比30%,期末考核占比70%。平时表现考核形于流水,期末考核死记硬背,学生所获只限于一些教育理论知识,理论与实际并未得到充分融合,更无法做到内化于心,导致学生毕业后在从事教育教学上无法运用教育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4、教师资格证考试未纳入公共教育学的课程目标范畴中。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公共教育学仅限于对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识记与掌握,很少将教师资格证考试任务纳入到公共教育学的课程目标的范畴中来,在公共教育学课程标准中也没有确切的规定,没有设置相应的模块对教师资格证考试进行讲授,公共教育学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割裂,极大影响及拉低了课程本身在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价值与意义。

5、授课教师流动性大,水平参差不齐。据了解,高师院校的公共教育学课程面向全校师范专业学生而开展,因此,所需本课程的授课老师的数量较大,而真正的教育学专业的教师较少,满足不了全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授课任务。为了保证全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的需求,隶属于公共教育学的相关负责人便四处寻人,调动全校力量配备授课教师。据了解,为了配齐授课教师,负责人将学校的教育管理或行政管理部门的老师也召集进入公共教育学授课教师队伍中来,只要有相关教育背景教师,甚至只要愿意来上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行政管理的教师都应许加入到授课教师队伍,面对“此举措”,不能保证教师的稳定性,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现象十分严重,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三、提升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实践性的教改探索

1、根据学校不同门类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制定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标准。召集不同专业教授、专家针对本专业的性质及培养要求出发制定本专业的公共教育学学时、所修学分,即不同专业所修公共教育学学时和学分可以不相同;课程目标以及学生毕业要求与各专业内容进行相应融合,制定出符合本专业发展及学生特点的课程标准。

2、班级人数是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因素,通常一个教学班以40人为宜,低于40人的班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课堂互动率会大大提升,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有序。

3、既要进行期末考核又要重视过程性考核,总成绩的占比应适当倾斜于平时考核成绩的占比,如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减低到50%,平时成绩占比提升到50%,应当在平时考核期间设置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性,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程实践性。

4、将教师资格证考试纳入课程教学目标

教师资格证是每一位师范生必考证书,学生对教师资格证考试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公共教育学课程本身就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主要考查范围之一,理应体现在课程标准中;授课教师也应给学生讲授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大纲、考情以及考查的相关知识等等,这也体现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实践性。

5、培养一批固定的授课教师,上课前进行岗前培训,课中进行集体备课与教学督导,课后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与教研,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公共教育学高师队伍以满足全校公共教育学授课任务,保证公共教育学老牌学科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有正确教育理念、有较高教学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公共教育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的课程,作为是高师院校通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公共教育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探寻加强课程本身的实践价值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基金项目:该论文系贵州师范学院课程教改项目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雯颖,女,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