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学中责任意识教育资源应用策略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学中,应用责任意识教育资源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承担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通过责任意识教育资源的应用,学生可以了解到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责任意识教育;应用;策略
引言:
责任意识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学生就会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关心他人和社会的福祉。并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对他人和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意识。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学中责任意识培养意义
责任意识教育资源的应用的过程之中,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意识到作为公民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的重要性。他们将学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努力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承担责任,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能力。通过反思和讨论,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对他人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培养出责任感和决策能力。通过责任意识教育资源的应用,学生可以认识到不仅需要个人责任感,还需要团队合作意识。他们将学会关心和支持他人,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共同承担责任[1]。
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学中责任意识教学现状
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学中,责任意识的内容被一些教师强调,在一些学校和教学实践中,重点仍然集中在知识的传授和法规的学习上,较少涉及对责任意识的深入引导和培养。教师在责任意识教学中起着关键的角色。由于教师的理解和认知差异,以及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一些教师可能对于责任意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掌握不够,教学中忽视了实践和体验的培养。一些教材和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有涉及责任意识的内容,这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教学资源。然而,目前的教材和资源对责任意识的覆盖和深入探讨还有待提升,需要更加多样化、生动有趣的资源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学生评价方面,一些学校和教师更注重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责任意识的评价看重程度不够。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年段教学中责任意识资源应用策略
(一)结合社会热点,培养责任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社会热点进行教学,如“大国工匠”,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大国工匠”的概念和背景。可以解释说,在现实社会中,有一些杰出的工匠,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技能,在某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力量。这些工匠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和责任感,不仅追求个人的专业技能提升,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接着,教师可以以一个具体的大国工匠的故事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可以选择一位著名的工匠,例如获得国家级荣誉的建筑工匠、科技创新工匠、医疗工匠等。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向学生展示这位工匠是如何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成为行业内的顶尖专家,并且通过自己的工作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重点强调工匠的责任感,他们始终秉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态度,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社会负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问题,如关于工匠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问题。学生可以交流他们对工匠负责任态度和努力工作的看法,以及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何体现责任意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工匠故事,激发他们对具体行业工匠的敬佩之情。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展责任意识。通过与“大国工匠”相关的案例,学生可以意识到责任意识在工作、学习和社会参与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发展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创设教学情境,树立责任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有现实感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树立责任观念,例如通过“父母为我做了什么”这个话题,帮助学生提升家庭责任感。
首先,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父母为我做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每天生活中所享受到的一切,包括食物、住所、爱和关怀等等。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来自父母无私的付出和努力,并承担了大量的责任和压力。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付出和关怀。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进行小组分享,花时间思考如何行动来表达感激之情。例如:在家中分担家务、帮助父母处理日常事务、尊重家规等等,以体现对父母的孝顺和责任感。接着,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表达的承诺。对于学生较小的行动,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和整理,在填写清单时以对应每项行动的责任度。对于行动较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家长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家庭活动,例如组织一次家庭公益活动。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与父母行动计划实施的心路历程,同时还可以分享学生行动的成果。通过给学生表扬和肯定,以及分享具体的案例,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的意识,并提升他们的责任心。
(三)教学贴近生活,奠定责任基础
教师将教学贴近生活,奠定学生的责任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一些重要的社会节日或时代楷模,通过故事、讲解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并领悟责任感的重要性。以农民丰收节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个节日的渊源和由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辛苦和成果的美好。然后,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告诉学生,这样的美好生活与农民叔叔阿姨勤劳的双手紧密相连,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学生应该有着责任感,从小从自己身边所能做的点滴做起,向农民叔叔阿姨表达感恩和尊重。例如可以在教室中为结伴的同学布置好看整齐的课桌,为所有同学绘制温馨的贺卡,借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另外,以时代楷模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楷模人物的故事和事迹,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责任感和勇气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处于类似的情境中,应该如何做出正确和负责任的抉择。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的实施形式,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责任感的重要性,发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创新教学方法,感悟责任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责任意识,并结合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论述。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们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家长的付出和帮助、教师的辛勤工作、志愿者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了解和尊重他人的劳动和贡献,以及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文娱活动、志愿服务等等。在活动中,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收获,还可以引导他们感悟责任意识、唤起公民意识。通过活动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从小从自己身边所能做的点滴做起,以建设美好社会为己任。接着,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小组分享等交互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发现和体验到的责任感和义务。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中践行责任意识,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故事、名人名言等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可以讲述和探讨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先进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先进个人是如何培养和践行责任意识的,他们的行为和背后的价值观有哪些启示和借鉴意义[2]。
结语
总的来说,应用责任意识教育资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提升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这些目标的达成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关心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胡成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2023(7):104-106.
[2]吴金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恩与责任意识的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 2021, 018(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