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分析视角

彭若姝
  
学术与研究
2023年37期
西南民族大学 610041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形成,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探索过程,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新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时代青年的意识形态造成严重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应该对自身肩负的使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新疆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时期:

1844年《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家的阁楼里完成的,1844年5月20日,《神圣家族》第一卷出版,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形成的标志。《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仍处于思想的混乱之中,他将自己的思想停留在青年时期。这时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两个重要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青年黑格尔派转向了费尔巴哈,第二个转变是从费尔巴哈转向了鲍威尔。在青年黑格尔派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观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认为国家是市民社会的产物,而市民社会又是一个与自身相对立的特殊领域,因此国家没有任何独立性。在《莱茵报》中,马克思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家是社会中的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实体。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国家只是市民社会的一个环节;第二,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市民社会形式。他认为,市民社会是包含国家在内的市民社会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生产领域的市民社会;另一方面是作为政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市民社会。这两个方面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1]

(二)形成时期:

1844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发表40周年,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资本论》第一卷的十周年,同时还是黑格尔哲学开始影响马克思思想发展的20年。为了研究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国家观对马克思的影响,马克思于1844年完成了他的《手稿》。

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用黑格尔哲学来批判地研究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国家问题。这本书成为马克思后来系统地研究黑格尔国家观理论的开端,为以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里,马克思将辩证法运用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提出了关于资产阶级国家的三个本质规定:第一,资产阶级国家是抽象的、形式上的、虚无缥缈的;第二,资产阶级国家是统治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第三,资产阶级国家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围绕着唯物史观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与阐述。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做了新的界定:“社会”是指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恩格斯把国家视为一种“由物质力量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其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产物,政治国家是“为阶级压迫和剥削服务的工具”,因而要消灭政治国家;同时也指出:政治国家是受物质经济基础制约着其发展过程和变化趋势的,且政治国家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后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生产关系,但是它却不能消除它的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不能消除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2]

(三)发展时期:

《共产党宣言》是这一时期关于国家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在其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不能在它已完成了的社会革命中消灭它自身的生产目的和资本形态,所以它就把自己的矛盾和冲突转移到无产阶级身上去”,在阶级斗争中,“资产阶级用暴力迫使自己建立了专政”。“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只有当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以后,才能从根本上废除资产阶级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一时期的国家观学说基本上是在阶级斗争理论框架内发展和完善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任务的真正实现,都有赖于代表当时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发现和利用”,“经济因素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有限度的”;“随着新生产力、新生产关系和新文化不断地发展,阶级对立也随之扩大或缩小”。[3]这就是说,国家是由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所构成的社会集团所组织起来为实现一定历史任务而进行统治。《宣言》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奠基之作。

(四)完善时期:

19世纪40年代,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1842年,法国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大革命。巴黎工人为反对贵族统治,于1831年在巴黎公社成立。巴黎无产阶级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建立起巴黎公社政权。1848年7月17日,法国无产阶级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示威游行和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法兰西第二共和国。革命取得胜利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同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签订了《巴黎公社协定》,宣布废除一切封建特权。1848年6月5日起义失败后,工人们退出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政权,建立了巴黎工人委员会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统治下的革命组织)。它是无产阶级的最高形式-联合专政政权。巴黎公社在取得政权后,在城市工人和农民群众中,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委员会制度,使人民委员会成为工人阶级政权的最高组织形式。这一时期代表著作为:《哥达纲领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巴黎公社在建立国家政权的同时,废除了资产阶级在法律上对国家事务的垄断,从而结束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旧国家。巴黎公社在其短暂的存在期间,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它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缩影。

1883年在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对马克思国家观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并完成了《家庭、所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观,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个社会阶段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不同形式的国家,从不同角度作了理论阐述。

二、新疆高校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现状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新疆高校普遍重视国家观教育,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高校对国家观教育的重视程度、宣传力度及成效与内地高校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新疆高校普遍重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教育,但部分教师对国家观的教育存在认识不到位、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对国家观教育的效果不够明显。

(一)当下新疆高校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答案,因而教育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认识比较浅显,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具体内涵了解不够系统全面,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增强“五个认同”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当前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五观”、增强“五个认同”认识不够透彻,没有深入把握其精髓要义,没有真正把学懂弄通做实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4]二是四个意识”树得不牢,没有把习总书记“四个意识”、“两个维护”作为行动准则。三是部分大学生自我感觉爱国意识很强烈,但爱国意识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理性认识,并且大多数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付出相应的实践。四是目前互联网信息时代发展迅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低,对国家的认同感较弱。

我们生在一个好时代,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们更要有信心、有决心,用知识武装自己、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做到让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在新疆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作为新疆的大学生,必须要有更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把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转化为行动。

(二)影响新疆高校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因素

一是国际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也在不断升级。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世界各种思潮也给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怀疑,他们往往被外界复杂的声音所迷惑,从而忽视了自身的理性价值判断而误入歧途。从当代中国国家观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由外部刺激向内部自觉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同时还需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5]对于新疆高校来说,面对复杂多变严峻的国际形势,如何加强新疆高校对学生进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是当下的重点任务。

二是国内因素。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屏障,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疆的发展是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国内环境错综复杂,我国面临着周边安全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境外敌对势力常以民族、宗教等理由为幌子不断干扰和破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而新疆作为我国的重要边疆地区,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而且还能够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当前,不断加强新疆高校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教育是当下重要的战略选择。

三、新疆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战略价值

(一)历史维度:有利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解决“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理解问题,只有正确理解中华民族是什么,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与“中国”的关系。从历史来看,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民族关系比较复杂。这个格局是长期形成的,各民族相互联系、相互帮助的关系是很牢固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要充分考虑到各民族在经济、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上的差异性,我们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把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统一起来,使各族人民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也就是有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从实践来看,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优势,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政治成果。正是因为有了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我们党才能凝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从文化上看,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而且促进了中华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性极强。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二)现实维度:有利于将新疆大学生培养成为当代新青年

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认识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特殊重要性,全面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就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成长提出了五点希望: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刻苦学习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品德修为、增强自律意识;发扬担当精神、坚持实干兴邦。作为青年一代,要坚持勤学与实干相统一,在勤学中增长知识、提升本领,在实干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

(三)实践维度:有利于维护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战略需要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当代大学生要厚植爱国情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把个人梦同民族梦、国家梦融合在一起,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因此,引导他们能够清醒认识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将个人命运同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只有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才能进一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新疆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疆高校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受到了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对党和国家认识不清、理解不透、态度不端正等情况,因此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不断增强忧患意识。

结语

新疆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对国际和国内双重困境的当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下的战略选择。对新疆大学生加强国家观教育,不仅是培养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这与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紧密相连,有助于筑牢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教育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史爱华.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21.

[2]卜晓东.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D]. 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4. DOI:10.7666/d.Y2571298.

[3]赵东.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4]左欣鑫. 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研究[D]. 黑龙江: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5]杨清. 新时代加强新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思考[J]. 新疆社科论坛,2021(3):95-99.

[6]赵华. 加强新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研究[D]. 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0. DOI:10.7666/d.d173651.

[7]汤先萍,杨露露. 论新疆地区国家意识教育有效途径[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2(1):73-75.

课题项目: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分析视角。项目编号:330022378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