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共同内群体认同视角下基于“STEM”理念高校教育对两岸青年人才融合发展研究

吴钰萍 杜长谚 陈建捷
  
学术与研究
2023年42期
湖北经济学院 世新大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文化交流是推进两岸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教育一直是两岸青年交流的一扇窗,但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使得两岸青年教育交流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为增进两岸青年融合发展及共同意识,高校作为培养大学人才的重要基地,以STEM的教学理念通过交叉学科的融合课程或基于项目的开放主题学习活动展开,以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两岸青年人才融合发展培养模式,铸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关键词:STEM;高校;海峡两岸;共同内群体认同

一、“STEM”理念

在数字时代,高校教育需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思维。传统课堂方式在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有局限。引入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是一种有效策略。它不仅补充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还针对性地提升了学生在当今社会所需的多项能力,包括自主学习和综合解决问题的技巧,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需求。

二、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模式两岸青年人才融合

两岸青年交流与融合对于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政治环境和社交媒体使用差异都构成了障碍。大陆青年更依赖QQ、微信和微博,而台湾青年更习惯于使用Facebook、Line和Instagram。这种媒体的分离不仅影响了即时的信息交流,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两岸青年之间的社会和文化隔阂。

Gaertner和Dovidio等認為“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CIIM),通过强化共有的社会身份和增强感知相似性,可以减少群体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为两岸青年交流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理论框架。在这一模型的指导下,教育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平台,通过教育交流,两岸青年可以形成更深层次和稳固的共有知识和共同利益。

因此,推动两岸教育和文化交流,尤其是青年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减少两岸青年间的误解和偏见,也有助于他们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建立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认同。这样的共同认同将有助于减少两岸间由于长期隔绝和不同政治体制导致的社会和文化差异,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三、“STEM”两岸青年人才融合发展培养方法

(一)STEM教育理念,推进跨学科知识融合,促进两岸青年人才融合发展。

1.随5G和其他先进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数字时代为两岸青年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会。为适应这一变革,采用STEM教育理念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多方合作,例如UTeach项目,不仅改变了由单一教师负责教育的传统模式,而且通过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的素养。这一多学科素养不仅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还涵盖了商业等多个领域,从而为青年人才提供了更宽广的知识体系和更深厚的专业技能。

2.首创UTeach项目,通过多机构共同合作(结合理科院校湖北大学、黄冈师范学院等)培养STEM教育的多学科素养。UTeach项目建立了大学、研究单位、政府、企业等多方合作培养STEM的模式。通过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使商科生其拥有前沿的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知识,为今后储备宽广的知识、深厚的专业技能。

3.结合思政实践课程助力脱贫攻坚。

在“扶贫助农一院一品”过程中,借由两岸青年学生自身能力扶贫,对贫困地区和人口资源进行合理整合,然后新媒体营销、数媒传播、创新创业等专业课程训练,课程除了理论和案例之外,更增加社会新产生的经济管理问题的内容,鼓励两岸青年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学生通过项目实践锻炼,创新创业热情进一步激发,团队配合意识进一步增强,项目运维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在推动创新创业实践与扶贫助农、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同时,在社交媒体方面,两岸青年因使用不同的平台而面临交流障碍。通过运用如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两岸青年可以在线上组建更多的交流活动,突破地域限制,并加强“社会临场感”。这不仅有助于缩小两岸文化和社会差异,还有助于两岸青年形成高度一致和共识性的群体,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STEM教育和社交媒体的合理运用,让两岸青年以社交媒体为载体,构建出相识度与共识性较高的群体性组织,形成一种联结的双向获取一致性的共同利益。

四、结论

为促进两岸青年人才融合,本研究提出三点建议:1)鼓励两岸青年通过共同社交媒体平台互动,以增强信任和减少矛盾,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推行针对两岸青年的STEM教育师资培训,确保教师具备专业教学能力;3)根据两岸产业需求,规划多元和灵活的STEM课程或活动,激发学习者兴趣,促进两岸共同体认同。这些措施旨在通过教育和社交媒体,深化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和认同,为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基金項目】

本课题受湖北经济学院教学成果培育:海峡两岸教育融合专项项目-实践与实验教学研究项目阶段或最终成果 -海峡两岸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研究与实践,2019项目序号1。

【作者简介】

吴钰萍(1974/04/16),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营销、电子商务。

杜长谚(1992/12/17),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陈建捷(2001/11/28),男,台湾世新大学传播管理系四年级本科生。

【参考文献】

[1]Resnik, J. (2015).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n Magnet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Survival strategies of low performing schools.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heory, 37 (2), 79-106.

[2]Gaertner, Samuel, L, et al. Reducing intergroup conflict: From superordinate goals to decategorization, recategorization, and mutual differentiation.[J]. Group Dynamics Theory, 2000.

[3]龙玫,赵中建. 美国国家竞争力:STEM 教育的贡献[J]. 现代大学教育,2015, (02): 41-49.

[4]吴钰萍, 杜长谚. 基于STEM 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构建方向 [J]. 智库时代, 2020, 09.

[5]余胜泉,胡翔. STEM 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 开放教育研究,2015, (04):13-22.

[6]李静,强健.共同内群体认同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10):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