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的教学探索研究
摘要:《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明确学科核心概念一起有机融入科学学习过程中。科学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在项目式学习中让学生领会跨学科概念的内涵和具体做法,通过六步活动策略将其融合和运用到项目式学习中,构建高质量的吻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形成创新型主题活动和高效的科学课堂,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跨学科概念;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主题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4个跨学科概念的本质和含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跨学科学习的意识。针对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特点,教师需要以项目为导向,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去观察、思考、动手和制作,从而使科学、技术、工程三者之间的结合更加密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动力和热情。在完成项目式任务的过程中,可融合4个跨学科概念,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唤醒其科学思维,提高其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稳固其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步伐,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一、项目式学习融合跨学科概念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出4个跨学科概念,并倡导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由以往的单一学科探究活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交互式多学科主题学习方式。这样就彻底打破了固有的各自独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手段和教学思维,全面树立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教育观,有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还为学生的个性化、综合化发展创造机会,以期实现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目前,在小学科学的终结性评价方面,很多评价方式还是以纸质考试或单一的定性评价为主,随意性和主观性大,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这些评价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基于跨学科概念的项目式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会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和严谨,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探究实践、问题解决等活动更加规范,并在全面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教学理念的真正落实。
二、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科学、技术与工程等实践性活动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进行合理设计,关注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能力要求、知识衔接、技能进阶等,使项目式学习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笔者认为,在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时,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注重活动安全项目式学习需要用到的工具比较多,甚至可能出现锋利尖锐的工具。在学生交流与合作比较密切的情况下,开展项目式学习首先需要加强全程的安全管控,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2.具有可操作性,有明确的限制条件和成功指标项目式学习的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离开学生的学情和生活实际,尽可能在常见的现象和事物中设计项目,同时要思考如何融合4个跨学科概念,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式学习。比如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真实情境中的工程问题,并设定限制条件和成功指标,向学生强调:在限制条件和成功指标内完成工程问题即可。这样的设计能把“结构与功能”和“系统与模型”两个跨学科概念融入项目式学习活动中。
3.操作规范,流程具体且难度适中设计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根据学习内容设置的难度要适中,提供具体的流程和操作规范,有助于大多数学生按时完成每个环节。
4.具有趣味性,总结阶段有形式多样的展示和交流环节小学科学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基于生活化,来源于生活。
三、跨学科概念在项目式学习中运用的策略
设计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能力以及紧扣教学内容的学习项目,是实施项目式教学的基础。小学科学的项目研究是围绕真实情境开展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是先让学生通过工程和技术的方法,设计并制作具体的装置或模型实物,然后利用这个实物进行深入的项目研究。学生在制作实物和项目研究中,通过“问题—改进—新问题—再改进”的实践环节,实现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
1.明确问题,设计融合跨学科概念的项目式学习,教师要事先深入研读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明确所设计的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涉及哪些跨学科概念,再进一步制订项目式学习的活动方案。2.设计方案,在技术与工程知识领域,为体现事物的特定功能,学生要设计并制作能实现该功能的具体结构或实物。如果具体结构或实物存在不足,会影响活动预设功能的实现,就必然促使学生对跨学科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运用,达到顺势而为的效果。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教师先向学生明确本项目的具体任务,列明作品的具体限制条件和成功标准。限制条件和成功标准可以根据项目情况或作品的特点融入数学知识或数字指标。3.实施计划,在教师的继续指导下,学生按照初定的项目活动方案,根据人员分工各司其职,实施项目实验的全过程。每个学生的具体操作可能不同,但都是根据方案积极参与项目的实施,或动手搭建实验的模型,或思考实验的过程结构是否合理,或讨论交流实验功能是否实现,或观察实验过程的稳定与变化情况。从实验的开始,到实验整体的逐渐成形,学生的成就感越来越强烈,学习氛围也会越来越活跃。4.发布成果,教师统一收集全部作品并集中展示。发布成果的形式尽可能丰富多样:各小组轮流介绍、分享制作心得和设计技巧、说说活动的学习体会、互相欣赏作品、作品互评、表彰奖励等。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成果发布活动,学生既领会了作品的设计意图,又看到了制作的作品。这些物化的作品可能会成为后续项目式学习中新模型的一部分或用于验证后续学习的科学原理和现象,既能促进学生对“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这两个跨学科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又能进一步培养其表达、归纳、交流、欣赏等学习能力,更会不断提升其科学素养及科学品质。
结束语:
融合4个跨学科概念是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新方向,是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创新之举,是实现高质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是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极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郑艳红 .浅谈 STEM 模式下的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J].教师,2021(17):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