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物形象看《围城》的讽刺艺术

谢欣如
  
学术与研究
2023年63期
海南省海口市 570100

摘要:《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其讽刺艺术独具匠心。本文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围城》中的讽刺手法。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比喻、夸张和对比刻画,以及命运的反讽描绘,揭示了小说中讽刺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手法不仅突出了人物性格特点,也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关键词:人物形象;《围城》;讽刺艺术

引言

《围城》这部小说,作为钱钟书先生的扛鼎之作,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描绘了一群身处“围城”之中的人物的命运,更在于其所运用的独特的讽刺艺术。讽刺,这种尖锐而机智的文学手法,在《围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深入探讨《围城》中的讽刺艺术。

一、人物形象刻画中比喻和夸张手法的应用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可谓精妙绝伦,作者钱钟书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将人物性格特点生动地呈现出来。这些形象描绘不仅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体现了讽刺艺术的独特魅力。

以方鸿渐为例,其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平庸无能、懦弱胆怯的形象。钱钟书运用夸张手法,将方鸿渐的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讽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空虚和无奈。方鸿渐身上的种种缺陷,正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他们身处乱世之中,却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此外,《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还充满了幽默和机智。钱钟书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将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品味到人物形象的妙处。这种幽默机智的描绘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更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人物之间的对比

在钱钟书的经典小说《围城》中,人物之间的对比手法被巧妙地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方鸿渐与赵辛楣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性格对比,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方鸿渐是一个懦弱、缺乏决断力的人。他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矛盾时,常常显得无助和无奈,缺乏自我突破的勇气和力量。这种性格特点在小说中被生动地描绘出来,使得方鸿渐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相比之下,赵辛楣则是一个坚韧、果敢的人。他面对困境时,总是能够坚定地面对,不屈不挠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性格特点与方鸿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两人性格上的差异,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社会中不同性格的人面对困境时的不同态度。

通过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小说《围城》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刻画,使得《围城》这部小说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经典。

(二)人物自身的对比

《围城》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作者不仅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交错,而且深入到同一人物自身的对比之中,揭示了其复杂性和矛盾性。这种独特的刻画手法,进一步突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他的形象塑造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对比手法。在面对爱情和事业时,他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在爱情的追求中,他显得犹豫不决,时而热烈如火,时而冷若冰霜,这种鲜明的自身对比,讽刺了人们在面对爱情时的复杂情感和无奈选择。而在事业上,他又显得过于天真和理想化,与他在爱情中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方鸿渐自身的矛盾性,也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同情境时的复杂心态和无奈选择。

除了方鸿渐之外,《围城》中的其他人物也有着丰富的自身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人物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使得整部作品更具有讽刺和批判的力量。例如,在事业上表现出色的赵辛楣,在面对爱情时却显得苍白无力;聪明过人的苏文纨,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却显得无能为力。这些人物自身的对比,都揭示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无奈,进一步突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通过深入分析《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可以发现,这种自身对比的手法是作者为了突出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而采用的。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量,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通过对这种手法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围城》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意义,进一步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命运的反讽描绘

《围城》中的讽刺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上,还深深地融入到对命运的描绘中。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因为自身的性格缺陷而陷入种种困境,甚至遭遇不幸。而这种不幸的命运与他们的性格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反讽,让人在感叹命运无常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敏锐洞察和批判。

以方鸿渐为例,他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他常常选择逃避和妥协。然而,在小说结尾,他却意外地成为一家报社的主编。这种命运的安排无疑是对他性格的一种讽刺,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命运捉弄了人,还是人捉弄了命运?

这种对命运的讽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小说中对人物性格的讽刺紧密相连。在《围城》中,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而这些性格特点往往也是他们遭遇不幸的原因。作者通过这种讽刺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表达了对人性深刻的思考和关切。

除了对个体的讽刺,小说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例如,小说中对婚姻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婚姻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犀利的讽刺和批判,作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反思。

总的来说,《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是其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讽刺不仅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也让人在思考中得到启示。通过对命运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批判,《围城》呈现出一个既真实又深刻的世界,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结束语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刻画,通过比喻、夸张、对比和反讽等手法,展现了讽刺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手法不仅突出了人物性格特点,也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围城》这部杰作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人性与社会现象的新视角。在当今社会,仍然可以从《围城》中汲取智慧,反思自身和周围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高洋洋.试论《围城》在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视阈下的独特性[J].名作欣赏,2023,(11):112-114.

[2]杨涛,陈晓翠.《围城》与《四世同堂》的讽刺艺术比较研究[J].名作欣赏,2021,(32):110-112.

[3]李冰玉.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与主题价值[J].作家天地,2021,(27):7-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