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智能建造背景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飞速,已成为我国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但大部分建筑的制造方式比较粗放,无法实现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因此,我国出台一系列推广BIM技术、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的政策,以此促进建筑行业信息化、工业化发展,自此粗放式建造向智能建造转变。在此背景下,建筑行业对智能建造相关复合型人才迫切需求。为此,高职应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径,为智能建造产业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智能建造;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
引言
在当今的社会中,智能建造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技术使得建筑行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他们具备更全面、更复合的技能。因此,如何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优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智能建造背景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应根据产业链及岗位群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改进,促进高职向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学校对当地行业企业进行调查,并结合学校交通土建特色构建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课题体系将施工技术作为核心,设置BIM+装配式技术、传感器与物联网知识、计算机技术等课程内容。另外,学校利用基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相的课程构架构建“底层基础+中层模块+高层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图1)。
底层基础包含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土建工程CAD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中层模块以关键岗位为导向,涵盖建筑智能施工技术、结构平法识图与实训、BIM建模技术等,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高层方向主要通过Python编程基础、BIM工程应用、智慧施工组织及实训等课程,提升学生岗位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1]。
二、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
智能建造背景下,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忽视各学科间的融合,而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各课程串联,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因此,高职应改进教学方法。一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改进课程实训环节。就拿智慧施工组织课程实训为例,并利用实际工程项目布置实训任务,然后将学生划分多个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所学的施工图、施工方案、施工进度、造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BIM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内容完成实训任务,便于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课程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二是,校企协同育人。高校邀请相关企业高级工程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实践课程、课程标准等,提高实践教学与产业的对接程度,指导学生掌握行业需求的智慧建造技术。同时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一线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或开展专业技术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最先进的智能建造技术知识,以便学生更好的适应行业发展。此外,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大三到实际工作岗位实习,使学生毕业时满足企业用人标准,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化和落地化的目标。三是高职鼓励学生参加智能建造的职业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与其他参赛者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优势,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主动学习意识、探索意识及创新意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资料分析、独立思考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2]。
三、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满足不同课程实践教学需求,高职应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分别设立建筑施工、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实训室。这些实训室应具备真实的工作环境,配备先进的实训设备,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这样可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充分接触到实际工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此外,高职应寻求相关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将校内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比方说,在开展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的实训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在校内开展实训,指导学生掌握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生产组织方式、原材料及配件、预制构件制作、存放与运输、构件质量检验等方面内容。之后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学习,促进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在后续的智能建造相关实训室建造中,可结合各院校情况建设物联网实训中心、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增材制造实训基地及其他。
四、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适应智能建造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证。面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上岗前,需要接受学校统一的岗前培训,全面了解岗位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对新进教师,学校可派其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实训,以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对于已经在岗位工作的教师,学校应定期组织其参加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和相关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和专业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智能建造时代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团队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途径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其中,引进来可以是聘请具有丰富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企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担任教师团队中的核心成员;走出去可以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在职深造和技能大赛等形式来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方式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3]。
结语
智能建造时代的到来,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在智能建造背景下,高校可以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等措施,培养适应智能建造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内涵建设,为我国建筑行业智能建造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代庭苇.智能建造背景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福建建材,2023,(10):117-119+113.
[2]翟攀攀,郑超,宋帅奇等.智慧建造产业学院与智能建造专业协同发展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6):131-135.
[3]杨建,尧国皇.智能建造背景下高职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究——以深圳某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0(04):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