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产教融合一环三阶四维度的课程团队建设实践
摘 要: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2023年6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文中要求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引导企业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技能水平,打造高水平教育教学队伍重要路径之一。重庆工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要求不匹配的问题,通过组建“校企混编”的模块化课程团队,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多年实践,构建“一环三阶四维度”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有效提升了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一环三阶四维度”教师职业发展路径;课程团队;产教融合
一、实施背景
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和2023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都明确强调了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强调以产教融合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密切联系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体现,职业院校教师只有走进企业,深入行业才能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了解行业动态,掌握企业用人要求,培养出地方行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质量教师队伍培育人才的关键力量,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大数据技术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培养服务区域发展,满足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三教”改革为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组建专业核心课模块化课程团队,打造教师与工程师组成混编双师型教学团队,引导教师沿“一环三阶四维度”职业发展路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实施模块化教学等措施进行课堂革命,向课堂要质量,切实建立了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师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屡获佳绩。
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团队成员来源单一,对行业人才需求不了解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招聘教师是高等院校综合性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任教,这种“从校门进校门”的经历使得教师队伍来源单一,不能及时掌握行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在进行校企育人衔接工作时无法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顺利对接企业的现实需求。
(二)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缺乏企业真实生产经验
校内专职教师平时有授课任务,很少有机会走进企业,为弥补专业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不足,大多学校鼓励专职教师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聘请行业从业人员担任外聘教师,但由于老师平时都要完成教学任务,很难深度参与企业项目中。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速度快,部分从企业引进的工程师在学校任教几年也会慢慢和行业脱节,加上在职学习不足,无法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部分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明显不足。
三、主要做法
(一)校企双方组团队,“1环3阶4维”提师资
组建由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思政教师组成的《Python网络爬虫》模块化课程团队,根据“1环3阶4维度”职业发展路径培育双师型教学团队。“1环”指“学校—企业”师资打造的场所循环,“3阶”指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分别沿“教师—工程师—导师”和“工程师—教师—导师”三阶段递进的职业能力提升路径,4维度是指从课程思政、教书育人、双师素质、数字化教学四个维度进行提升。
专业教师牵主线,企业教师引项目,思政教师融树人,通过课程团队集体备课,开展课程研讨会等活动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带进课堂,校企教师实施混合式教学,保证学生学习到最新的技术知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立德树人为主线,思政元素润课堂
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每月开展政治理论集中学习和双创培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成长为学生职场生涯导师,为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进行指导。
课程团队由思政教师带领团队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寻找思政教育策略,将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有机结合,贯穿教学内容,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培育职业核心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面向工作岗位的不同工作情景,基于工作岗位行动场归纳出典型工作环节和工作要求,设计同一范畴、5个系统化的学习情境,贯穿课程全部知识点。每个学习情境使用评价-检查-实施-决策-计划-咨询(IPDICE)单贯穿课堂。
校企双方教师根据不同学习情境模块,依据自身特点分模块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和授课,根据参考维度划分的模块,依据学习的知识点做到学习介质可替代。
以大数据技术专业《Python网络爬虫》课程为例,课程围绕“岗课赛证”融通育人为主线,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实施深度企业调研,确定课程所属数据采集及处理工作岗位的企业用人要求,参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信息化部颁布的《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和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融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和1+X数据采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确定课程知识点,制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课程以5个学习情境涵盖所有课程知识点,每个学习情境按照5个典型工作环节连接起来。
(四)建立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共同开发新型一体化教材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电子信息行业涉及到工作岗位所需技术发展迅速,更新迭代快。课程团队分解并重构真实生产项目为教学项目,结合生产过程中工单、技术标准等资料,校企共同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和配套资源。制作视频、动画、虚拟仿真、测验、作业等形式的“立体化”资源包,依据职业能力分析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一平台、双主体、四环节”教学资源动态更新机制,实现在线教学资源持续更新。实现课程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将证书内容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制定课证转换规则,实现课证融通。
(五)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实施“三析三测”混合式教学
依托学校智慧课堂平台,全面开展基于 OBE、KPI 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三析三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围绕教学四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构建课前导学、课中践学、课后拓学三环节的“三析三测”教学模式。“三析三测”是指课前首先学情分析、知识点学习资源推送,完成课前测试。根据课前测进行课前分析了解学生课前知识点掌握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课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引入任务,按照典型工作环节,辅助以评价-检查-实施-决策-计划-咨询(IPDICE)任务单完成课堂教学,然后使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课中测试,掌握学生课堂掌握知识情况,进行课堂总结。通过下发资讯单,引导学生主动搜集相关情境信息;通过下发计划单,引导学生规划“做事”的步骤;通过下发决策单,引导学生从若干个计划中选择最优计划;通过下发实施单,引导学生将最优计划付诸实践;通过下发检查单,引导学生对标检查修改;通过下发评价单,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按照六步骤实施教学,以达到“进角色、知理论、强技能”的目的。课后分析,针对于课中测试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把课程资源分层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二次学习,然后进行达标测试。
(六)制定“三位一体”多元化评价机制,实施评教评学评课全方位
根据学生学习成效对课程进行目标达成度评课,对教师进行课程团队评教,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增值性评学,优化评价指标,建立“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机制。
智慧平台上,详细记录教与学行为数据记录。针对课程目标对课程、教师、学生进行三位一体评价。开展教学与实践的考核与评价。根据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增殖性评价,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每周期课程结束,依据评价报告,优化课程内容,反思课程建设的经验与不足,对课程进行诊断。
四、经验总结
1.学生学习兴趣大幅提升,课程评价高
《Python网络爬虫》课程采用模块化课程团队授课,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教学任务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生参与度高,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连续两年课堂评价均在97分(满分一百分)以上,此教学模式已推广到全院课程。
2.“岗课赛证”融通,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显著
课程教学融入岗位能力要求,全国及重庆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和1+X考核内容,培养了一批技能突出的优秀学生,形成了以优秀带全体,提技能的良好学习风气。2023年学生考取各项1+X证书通过率82%以上。学生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近三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一等奖11项,其中2023年度获得4项,省级技能大赛奖项52项,其中一等奖31项。
3.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教师能力显著提升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开展模块化教学,有效的提升了教师队伍能力的提升,通过一环三阶四维度的课程团队建设,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及课程建设能力显著提升。在教学能力比赛,技能大赛中屡获嘉奖。
参考文献:
[1]陆艳琦,丁丽娟,周钰爽.河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深化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19):54-58
[2]齐旭高,杨烨,杨勇.新时代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能力的关键维度、现代意蕴及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3(13):55-61
[3]王容霞,贺芬,杨伟煌,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应用型人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6):157-159
[4]赵东,蒋平江,朱永伟.基于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以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群为例[J].科教文汇,2023(3):54-56
[5]苏荟,向茂冬.“双循环”视角下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内涵、挑战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0):41-46
[6]刘宝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0):217-218
【作者简介】唐春玲(1981-),女,吉林汪清县人,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双主体、三阶段、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的研究成果,2020年度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X证书制度背景下的《Python网络爬虫》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Z213161,项目主持人:唐春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