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花木兰”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中碰撞融合及对外传播策略
在中国文化中“花木兰”这一人物不仅形象塑造鲜明,更有着国人推崇的“忠孝”家国情怀和传统美德。无论是乐府诗集《木兰辞》,还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替父从军”故事,以及海外有关“花木兰”的影视作品,都使其在世界上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因此本文从“花木兰”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中的差异入手,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出中国元素和西方主题在传播中碰撞与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策略。
关键词:花木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崔希亮指出:“语言为津梁,文化为舟楫。”在当前国际大环境下,世界各国不仅大力推广本国语言,更是将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将教学作为媒介,向世界传播本国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应该为国家文化战略而服务,不仅让汉语走向世界,更要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花木兰”这一人物不拘于古代女子特质,具有更高层次的家国情怀与传统美德,是一位“忠孝两全”的人物,在世界女性形象中也是拔萃出类的。因此本文通过对该人物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中碰撞与融合入手,分析差异总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策略,使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璀璨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大放异彩。
第2章“花木兰”形象具有丰富的传播内涵
“花木兰”形象体现出的第一个文化传播内涵是由“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情节呈现出的。在中国古代倡导女子三从四德的封建父权社会,男女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女性受到更多伦理纲常上的压迫。女娇娥扮须眉,替父从军,抗敌忠君,这无疑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花木兰故事之所以具有广泛传播内涵,重要原因就是其带有女性意识,能体现出男女平等的意识萌芽,这正是中西方不断追求女性独立解放所需要的。
“花木兰”形象所体现的第二个文化传播内涵,是从忠君报国、孝敬长辈的家国情怀和传统美德中体现的。在《木兰辞》“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父亲年迈,不忍其远赴战场受难,花木兰替父参军。以及凯旋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名利爵位,回乡事父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花木兰的“孝”。在《木兰辞》“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充分体现花木兰不惧战场寒苦英勇厮杀,保卫国家的“忠”。花木兰的形象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大多女子形象的塑造是不同的,她是勇敢的,是独立的。正是因为英勇独立的花木兰具有闪亮的人格魅力,所以才能够在中外广泛传播。
第3章“花木兰”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中的碰撞与融合
千年来,从人们的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到乐府诗集《木兰辞》的笔墨传播,再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迪士尼公司制成动画电影《花木兰》,再到如今真人版电影《花木兰》搬上大银幕,“花木兰”这一忠孝节义的人物形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熟知。但“花木兰”形象慢慢从本土走向海外的同时,由于价值观念、文化理念、受众面等方面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碰撞与融合。
3.1《木兰辞》中的“花木兰”传统形象分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木兰”的形象贯穿着儒家的传统道德思想,即忠于君国、孝于长辈的家国情怀和传统美德。无论是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还是乐府诗集《木兰辞》字里行间都充分体现了“花木兰”这些鲜明的形象特点。因此对于《木兰辞》中“花木兰”传统形象分析主要体现为父尽孝和为国尽忠这两方面。
3.2西方影作中“花木兰”形象分析
“花木兰”形象在国外的传播过程中,其形象在保留了一定中国元素的同时,也注入了一些西方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西化”和创新。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迪士尼改编的动画版和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对花木兰的形象构建融入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花木兰”为父尽忠、为国尽孝的原有中国传统文化形象之上,又着重突显出了实现自我超越、对家庭责任的承担。
3.3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中“花木兰”形象的差异与融合
通过分析乐府诗集《木兰辞》和西方影作《花木兰》中的“花木兰”形象,其中最明显的差异在于中外价值观念和中外文化理念的不同。[]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建立在集体上,而西方的价值观是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他们所推崇的是个人主义,更加强调个人才智和力量是取胜关键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木兰”的形象主要强调的是尽忠和尽孝,当“花木兰”的故事搬到西方大银幕,为了适应本国价值观念和文化需求,所呈现出的“花木兰”自然而然增添了体现个人英雄主义的情节,除此外在电影《花木兰》中还添加了“女巫、 守护神”等此类的西方文化元素,在塑造“花木兰”时,将其带有披上了西方风格的神秘色彩,这些都体现了文化在传播过程所进行中的碰撞。
第4章 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策略
(1)中国文化在进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让海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单停留在浅层表面,通过我们的传播使其了解文化中的深层内涵。
(2)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要善于提取出独特的中华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重构与利用。
(3)要提高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认同感,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壁垒和心理障碍。在传播过程中将具有共通性、普适性文化内容作为入手点,最大程度地实现不同国家人民的“文化共鸣”。
第5章 结语
本文通过从“花木兰”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中的差异入手,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出中国主题和西方元素在向外传播中的碰撞与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策略,让那些以“花木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人物形象以及中国传统故事更好地来迎合当下需要,让其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让这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经典人物,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大美文化的展板。
参考文献
[1]周睿.“金庸热”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J].文教资料,2017(04):43-44+58.
[2]李茜.《木兰辞》及花木兰现象[J].文史杂志,2015(06):47-51.
[3]蒋希妍.以中华文化传播视角看“梁祝”故事的传播元素及传播策略[J].名作欣赏,2021(21):67-69.
[4]卢江琳.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D].苏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