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何昱 杨好
  
学术与研究
2024年6期
1.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2.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摘 要:课程体系作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步,对专业教育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着如理论内容过重,实践课程匮乏,多学科课程杂糅,缺少深度融合,内容落后于时代,难以保持“新”状态等问题。地方高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重视课程实践性,助力学生多元发展;打破学科藩篱,实现跨界融合;树立前瞻性教育理念,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这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

关键词: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网络与新媒体

随着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产业迅速发展,地方高校也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地方高校要注重对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和持续优化。本文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设路径,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新思路。

一.课程体系:网络与新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与核心依托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是网络与新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与核心依托。作为连接学生和专业的桥梁,课程体系围绕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对建构学生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1.课程体系决定着网络与新媒体应用型人才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学科基础课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提供在本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专业理论,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精髓,为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全面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课程体系中通识选修课不受专业界限的限制,涵盖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视野,满足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2.课程体系决定着网络与新媒体应用型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而言,专业教育课是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其中以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技术应用等为例的专业核心课程,往往以专业知识、能力为内涵,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思维和专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网络新闻采编、新媒体运营、数据挖掘分析等专业技能,以便将来能快速的适应在互联网公司、新闻媒体、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的新媒体内容生产、信息传播以及舆论分析等工作。

3.课程体系决定着网络与新媒体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还会注重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地方高校通过增设对实践操作进行介绍和锻炼的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动手能力。高校还可在课程体系中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出综合性实践项目,打造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实践和实习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地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内容过重,实践课程匮乏

当下,我国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一个通病:重理论、轻实践。部分地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无法摆脱传统新闻学的影响,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与新媒体进行完全连接。全媒体时代,这种概论性课程占比过高的设置,导致学生只能进行机械的知识堆砌,缺乏深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双师型教师的紧缺也成为了地方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一大阻碍。从我国新闻传播院系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来看,许多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师资较为薄弱,能够兼顾教学和实践的教师处于相对稀缺的状态。不可否认,高校教师绝大多数都来自本专业,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他们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但这类教师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授课仅停留在浅显的技能展示。

2.多学科课程杂糅 缺少深度融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一门强交叉性学科,应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其融合性,积极容纳跨学科的知识理论。但从目前地方高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只是简单的将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互联网经济学等学科知识杂糅在一起,缺少深度的融合。这里的深度融合并不是指将不同学科课程简单粗暴的叠加在一起,而是指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甚至是在融合的基础上开发出全新的课程。根据对地方高校课程科学类属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新闻传播学作为最核心、最基础的课程,占比68%,在交叉学科中,高校涉及最多的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占比高达11.6%,其次是艺术学,占比7%,其中还存在少数学科几乎没有被囊括的情况,如教育学仅占比0.1%。高校虽然是想通过融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类等课程,凸显交叉学科培养结构。

3.内容落后于时代 难以保持“新”状态

由于新媒体发展速度之快,地方高校开设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较为落后,无论是单一的课程还是课程体系,都难以保持“新”状态。更有少数地方高校就是在原有新闻传播类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几门新媒体课程,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新时代传媒业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而教材作为贯通整个课程体系的纽带,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材也应进行适当的创新,回应新时代需求,可地方高校专业教材却存在脱节、过时的问题,教材体系跟不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每天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新媒体,教材却很少涉及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毫无疑问,在这样落后的课程体系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专业素养能力也难以提升。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地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1.重视课程实践性,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地方高校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落实,平衡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第一,加大实践课程占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方高校应缩减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针对部分专业课程,高校教师需要在基本的理论教学完成后,新增相关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充分运用于实践之中。第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地方高校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的三方合作,充分利用其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构建产学研的课程教学体系。从目前来看,产学研教学模式已受到各大高校的欢迎,学校与业界知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搭建产学研基地,老师能利用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学生能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沉浸式学习,体验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

2.打破学科藩篱,实现跨界融合

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除掌握本学科专业理论和技能外,还需具有宽阔的多学科交叉视野。这也就要求地方高校在坚持新闻传播学科的前提下,打破学科壁垒,寻找不同学科课程内容间的契合点,设计覆盖面广、跨域多个学科的专业系列课程,推动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美国作为新闻传播学的重要发源地,对新媒体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探索颇为丰富,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学习。在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只有25%的课程是新闻专业课程,75%是其他课程,包括历史、政治学、科学等等。

3.树立前瞻性教育理念,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地方高校应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变化,树立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做好对课程体系的合理规划。一是行业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媒介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使得新媒体行业变幻莫测,新媒体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所需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一成不变。地方高校应通过广泛的开展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新媒体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地方高校除设置新闻采访与写作等采编播基础传统业务课程之外,还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增设新媒体运营和数字技术课程,强调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二是现有教学内容的变化。对于新闻传播领域的新热点事件,高校教师应带领同学们一起深入解读,帮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最新动向;对于成熟的、核心的理论,高校教师应将其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从多角度讲解。

4.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

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地方高校应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式,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由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可改变传统的“学生听课”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和创造力。高校可制定双师教学的策略,其中,理论型教师可多讲授专业理论,学生通过对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等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基础理论,建立知识框架;技术型教师则多教授实操类课程,指导学生参加各项专业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此外,地方高校也要意识到大多数专业教师受学校考评制度的影响,形成了机械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思维,课程设置得不到重视。因此,地方高校在采用双师教学策略的同时,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对在教学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投身于专业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燕道成,张佳明.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一流专业建设探索[J].中国编辑,2021(09):76-80.

[2] 蔡雯,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J].国际新闻界,2017,(03):6-18.

[3] 曾建辉,基于就业导向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教师教育坛,2018,(07):68-72.

[4] 陶建杰,林晶珂,技能、知识与素养:中国新闻传播本科人才的培养现状与现实回应[J].新闻与写作,2020,(07):5-14.

[5] 谷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能力体系之构建——基于“国家标准”与“国内样本”的探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8):155-160+168.

[6] 谷虹,黄升民,面向“新文科”的中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之破与立——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的改革探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10):161-168.

[7] 安珊珊,建制激增、学科互渗与课程互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的结构性特征与关键问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8):158-163.

[8] 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2):123-125.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9)291号)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