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体医融合视角下的河北省高职专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体育与医学相结合,是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指出要发展“体医融合”的医疗体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体医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开启了体医融合新时代。随着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社会大众对于健康的需求不断提升,国家对于职业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是以培养能够从事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本文以“体医融合”为视角,研究河北省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专院校;体医融合;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正在经历由传统的“重技轻文”到“重文轻技”再到“重技轻文”的转变,同时,我国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体育教育的效果与预期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体育教育质量有待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通过体医融合发展,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一、课程结构的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河北省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本研究选取了河北省2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进行课程结构调查,包括学校名称、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时间、毕业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的健康教育和指导等情况。调查显示,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体育课占比最大,占总课时的40.7%,其次是体育教育(占总课时的32.2%)和运动训练(占总课时的26.8%)。此外,体育理论课程和健康指导课程相对较少,分别占总课时的12.4%和10.5%。其中体育课的比例和占比都比较高,但体育教育课程比例明显低于体育教育专业(20.8%)。另外,有19.7%的体育教师认为应该开设健康指导课程,但是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有17.2%的体育教师认为应该开设运动损伤康复课程,但是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还有5.3%的体育教师认为应该开设健身与健康课程。从调查结果来看,体育专业学生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兴趣不高。学校领导和教师也缺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与指导的意识,没有认识到“体医融合”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于健康教育与指导的必要性。此外,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专门针对“体医融合”相关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营养学》等“体医融合”相关课程和选修课程,但是由于这些课程与医学相关,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体医融合”教育。
二、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课程结构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河北省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竞技轻保健、忽略体育与医学知识的融合等。下面具体分析:
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存在着学科本位思想较为突出,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缺乏体育与医学知识的交叉融合,专业技能课程与公共基础课设置不合理。“体医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民健身战略下国家对于高职体育专业学生素质的新要求,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重视体育与医学知识在专业培养中的融合,使学生获得“健康第一”的理念。但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仍以体育技术和运动技能训练为主,缺乏医学基础知识和体育专业知识。
2.课程结构设置重竞技轻保健。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中“体医融合”相关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保健知识和运动技能。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公共体育课”比较枯燥、无聊,上课时只能按照老师的讲解进行练习,没有更多时间进行自我锻炼和训练。同时由于缺乏公共体育课师资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健康第一”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不强。
3.课程内容与“体医融合”要求脱节。“体医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对于体育与健康事业的新要求。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体育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河北省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体医融合”要求存在着脱节现象。目前学校开设的体育专业课程中大多数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对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运动理论、运动医学和康复等内容较少,同时缺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相应教学方案。而在社会大众日益重视健康生活方式的今天,需要培养具有“体医融合”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体育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以竞技体育为主,忽视了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技能掌握的需求;同时学校缺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相应教学方案。
三、课程结构优化策略
目前,河北省高职专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势在必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优化。
1.优化课程结构,促进“体医融合”。“体医融合”的实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课程设置多元化、科学化。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结合“体医融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体医融合”课程体系。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增加相关健康类、运动健身类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并能够使其通过体育锻炼身体、预防疾病,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
2.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在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案例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运用多媒体、互动平台等手段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并提高自身动手能力。
3.提升师资力量,培养专业教师团队。体育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一是通过引进高学历人才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与医疗机构、社区、企业等进行合作交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三是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增强教学团队力量;四是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课程设计比赛等活动促进教师相互交流与学习。
4.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专业能力培养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语
从“体医融合”视角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存在“课程目标定位模糊、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实施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对身体活动的正确认识,不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因此,要强化对学生体医融合意识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升。建议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改进课程实施方法;构建以“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为主线的体育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以“体质监测、运动处方、运动康复”为特色的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杰,杨健科,鲁妮.“体医融合”视角下高校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体育视野,2022.42(06):38-40.
[2]孟媛. “体医融合”视角下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22.
[3]卢延文,黄思涵,欧文君等.体医融合视角下高等医学院校运动处方课程的模式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3):39+81.
课题项目:课题来源: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体医融合视域下河北省高职专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JZY22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