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项目式学习”视域下,小学科学跨学科课程的构建探索
——以“养蚕”项目式学习为例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推出,小学科学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融合,要求突破学科教学的本位化,整合、系统规划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升课程整合能力。而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很强的意义,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强调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契合小学科学课的新课标要求。本文以“养蚕”项目式学习为案例,着重探索了“项目式学习”视域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构建,将学科回归到完整个体。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科学;跨学科探究
项目式学习(PBL)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和科学理论而产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式。它是依托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展主动探索,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知识和技能,提高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价值观的教学模式。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灵活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合理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以此不断增长自己的科学能力。因此,在课改进程中利用项目式学习来开展综合性、探索性的科学教学是恰如其分的,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
一、开展跨学科主题类的项目式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助于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丰富项目式学习案例
项目式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重视学生开放的自主探究,是素质教育发展背景下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亲历实践从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和创造创新的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全面提高核心素养。同时,项目式学习实践案例使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在新课改大背景下为小学科学课程拓宽了教学途径和探索思路。
(二)有助于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项目式学习的开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开发创新性的、适合学生完成的项目活动,同时具备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和应急能力,才能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方法指导。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扎实学习学科理论,顺应潮流更新教学观念。在项目式学习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逐渐由知识型教师转变为素养型教师,从而打造素质高、专业强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三)有助于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依据驱动性问题自主合作进行项目的规划设计,并且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充分调动语言、认知、情感进行观察、记录、制作、讨论等项目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养蚕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掌握养蚕的方法,了解生命丰富的形态变化,了解形态变化中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养育”对于一个生命成长的意义,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孩子们收获的决不仅是蚕宝宝形态变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亲近与珍爱生命的情感、认真与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思维与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合作与团队能力也得到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多元化发展。
二、推进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项目式学习的策略
(一)整合课程内容,确定项目主题
小学科学教材一般采用大单元的设计方式建构核心概念,让学习内容成为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教师可能依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课作为出发点来设计项目式学习。“养蚕”项目式学习是跨学科主题探究类项目,参与的学科有科学、语文、信息技术、美术、综合实践、数学。教师确定项目主题后,便开始引导学生依据驱动问题展开实践。
(二)基于学生的认知,提出驱动问题
项目式学习以真实的驱动问题为依托,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大胆猜测和假设,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具有开放性;能激发学生兴趣;体现某领域的核心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
“养蚕”项目式学习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提出“蚕的一生经历哪几个阶段?蚕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蚕靠吃什么长大的?了解生命的变态过程?养蚕的每个阶段需要注意哪些饲养要点?蚕的常见品种有哪些?”的问题;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提出“如何网上精准查阅资料?拍照和制作小视频有哪些技巧?如何上传图片和视频到网站上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的问题;从语文角度提出“如何写观察日记以长时间记录养蚕过程?蚕的一生给了你什么启发?丝绸有什么用途?丝绸之路对我国有什么重要意义?”的问题;从工程角度提出“如何根据蚕的生活习性,设计既合理又美观的蚕房,并且制作出来?”的问题;从美术角度提出“如何把蚕茧制作成漂亮的工艺品?”等问题。
(三)以实践推进,发展综合技能
项目式学习是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项目式学习案例依据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设计出层层递进的学习内容或任务,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案例根据驱动问题设计项目的课程内容,内容包括:养蚕入项指导课(知识建构)、观察日记指导课、信息技术指导课、蚕房设计与制作课、丝绸之路文化专题课、抽丝工艺课、养蚕第一次交流会、养蚕第二次交流会、养蚕第三次交流会、美术作品创作课、蚕茧工艺品课、成果汇报课。学生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利用多元的学习方式加强个体与团队之间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促使学生的综合技能在项目中得到发展。
(四)以生成为引导,促成反思能力
项目式学习注重活动成果的生成,学生完成项目式学习后会呈现出一定的项目成果,以检验项目的效果和目标的达成。因此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的项目成果往往是具体的、可视的,这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程度的价值,他们能看到自己亲历探究过程,完成项目任务后的收获,直观地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校、镇的公开展评,分享成果,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和项目成果进行复盘和反思,使他们发现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同时汲取其他小组实践的优点,从而使更好地认识自己,达成项目的目标价值。
(五)注重项目评价,提高项目成效
项目式学习活动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整个过程中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蚕宝宝最佳安乐窝评分表、观察记录评分表、观察日记评分表、学生自我评价表;总结性评价包括:成果汇报评价表。根据所有评价表现,最终评选出“科学小明星”和“合作小达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注重合理规划学生的学习活动,突破教学设计的良构化,依托有效、开放的项目式学习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实践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增强跨学科融合意识,提升课程整合能力,将学科“回归”到完整个体,将知识“还原”成真实世界,将问题“切换”为向外扩展,助力课堂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张亚敏.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课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19(29):95-96.
[2] 付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课堂教学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21(10):13-16.
[3] 小学科学教师的跨学科概念理解:水平、特征与建议. 高潇怡;孙慧芳.教师教育研究,2020: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