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盛清政
  
学术与研究
2024年8期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维新镇中心学校 湖南常德 415325

摘要: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小学数学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更为严峻,此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如何立足于双减政策,结合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现状,优化、改革及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出更为高效的数学课堂,成为一线数学教师绕不开的热点课题。鉴于此,本文以双减为指导,结合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几点课堂教学创新的方法与策略,旨在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负担、任务重、收效微”是中小学教育界面临的普遍性难题,2021年中旬,我国提出了关于减负的双减政策,就如何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难题指明了具体方向。双减政策的出台,直接影响了今后一个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及方向,重构与改革数学课堂,进一步对接双减政策的需求,减负不减质量,减压不减效益,成为一线数学教师绕不开的话题。由此,本文通过分析双减政策下数学课堂的现状,通过反思、总结与回顾,以双减政策为纲领,尝试探寻出更为高效的数学教学策略。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  教师教学观念相对传统

从本质上来看,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的基础学科,是学生理解世界、认知世界和探究世界的基础,教学任务厚重。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双减政策已经出台了一段时间,但多数教师固有的观念并未得到改变,知识传授依旧是主线任务,也有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双减政策更多地针对课后作业,认为双减政策着力减轻学生的负担,这也意味着自身负担的降低,却并未意识到双减政策的核心在于“着眼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的学习任务降低,但总体教学目标仍需要达成,需要在课堂教学、课后服务上做“加法”。

2.传统教学模式依旧活跃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做出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就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模式滞后、单一化的现象依旧广泛存在。如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体的现象并未衰减,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你听我讲”式教学模式依旧活跃,严重缺乏合作式、体验式、情境式等多元教学模式的运用,以至于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足,主动性较为薄弱,也难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不管是双减政策抑或是新课程改革,都着重强调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而,双减背景下要想构建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教师首先应摆脱“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推到课堂的前端,以点拨或者引导的形式,带领学生层层剖析、步步思考,助力学生抓住概念的内涵及本质。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本节课旨在认识分数的概念,了解分数的性质,而这一过程可由教师的引导加以完成。在导入阶段,教师首先在黑板上贴上猴头的图片,并构建情境:“今天我们邀请了几位稀客,同学们快来看看都有谁呢?”同学们纷纷热情回答道:“猴子!”然后教师再问:“那猴子喜欢吃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道:“桃子!”教师接着将4个桃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逐步引出分数的概念:“如果把4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可以怎么分呢?”情境一经构建,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同学说将“4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也有同学说“一只猴子分3个,另一只分1个”,在思考和讨论中,分数的概念逐渐形成,从4个桃子分出来3个,就是3/4,思维得以活跃,学习效果也明显提升。

2. 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

作为现阶段最为火热的教学手段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数学课堂的创新及优化提供了渠道,也为构建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提供了机遇。所谓的信息技术,即以多媒体、交互白板为应用核心的现代信息交互工具,具备强大的“可视化”及“信息交互”功能,拥有充沛的教育资源。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以PPT、微课、动画等形式讲解知识内容,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构建认知图式,全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增强其学习体验的同时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的教学中,“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概念性知识掌握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可基于多媒体的FLASH元件制作一个地图动画,地图中以学校为中心,八个不同的方向分别是邮局、银行、超市等,单位距离为100米。教师每说出一处地点,就让学生说出该地点在学校的哪个方向,距学校多少米。在动画的作用下,学生能够立体化掌握方位的概念,建立方位概念的认知图式,教师随即再播放微课,对距离于方位的概念进行更为全面、精细化讲解,帮助学生快速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3.优化作业设计形式,减负不减质量

作业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构成,发挥着重要的知识消化、巩固提升功能,在双减下,作业设计也不可避免地迎来改革和优化。纵观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不难发现多数教师多为“布置作业”,而非“设计作业”,且多为书面练习,形式化现象严重,趣味性及探究性不强,从而导致作业效果低下。在双减政策下,数学教师应走出单一的作业形式,进一步增强作业的探究性及趣味性,确保作业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作业:观察“蒜苗的成长”,绘制时间与蒜苗生长长度的折线统计图。此类作业集观察、实践与探究为一体,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热爱观察的需求,并在观察和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及消化所学知识。

结语:

综上,双减政策的出台带来了新的教育格局,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仔细研读双减标准,找准学生的个性需求,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构建出更为高质量的教学体系,也才能保障学生取得最优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封颖.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J]. 小学生(中旬刊), 2023, (12): 79-81.

[2]王三爱. “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J]. 第二课堂(D), 2023, (11): 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