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棍棒式教育”与“润物式教育”

汤文锐
  
学术与研究
2024年8期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官冲小学 广东江门 529000

摘要:“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是无痕教育理念,是情感陶冶法。“润物式教育”首先是尊重原则的教育,是遵循规律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的教育教学状态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发展思想、培养精神。本文分析“棍棒教育”“咆哮教育”产生的现状与影响,分析“润物式教育”的特点,及如何进行“润物式教育”。

关键词:棍棒式教育咆哮;惩罚;润物式教育;戒罚;共情;细夸;榜样

一、“棍棒式教育”产生的现状

孩子难以教育有天生智力低下、自身能力不足的原因,有叛逆期反抗情绪觉醒的原因,有家长、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不当的原因。

1.小孩叛逆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宝宝叛逆期,2-3岁的时候出现叛逆行为。第二阶段是7-9岁左右儿童叛逆期。第三阶段是12-18岁青春期叛逆期。在孩子的叛逆期建议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去真正了解孩子真实想法,孩子做的不对时不要当即指责。

2.有些家长、教师喜欢“咆哮教育”“棍棒教育”的原因:

(1)传统教养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并没有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尊重”在亲子关系中、在某些师生关系中十分欠缺。

(2)熟悉的成长经验

有些经验不足或没接受新知识的家长会直接套用原来父母“打骂处罚”的管教模式。

(3)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

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直接咆哮,咆哮失效立刻想到用棍棒处罚孩子。

二、“棍棒教育”“咆哮教育”带来的影响

“棍棒教育”“咆哮教育”短时有效,见效也快,但影响是弊大于利,带给孩子的伤害不可磨灭。表现在:

1.生理上的创伤

有些家长或教师面对教育失效时,抬手就向孩子打去,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剧就是这么造成的。

大人的力量是远远高于小孩的承受能力的。肉厚的小屁股照样是可以“打坏”:轻者,孩子皮下血肿,神经受损;重则,殃及内脏,或广泛性出血引起休克。

2.心理上的创伤

人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及打骂恐吓,都会使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多种心理障碍。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比如,突然发热,患感冒。教育长期“咆哮与棍棒”,孩子还会引发遗弃感、恐惧感、自暴自弃、行事胆怯等心理障碍。

3.逆反心理强

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

三、如何进行“润物式教育”

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一般规律性和基本原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等要素均有其科学规律[1]。润物式教育是一种情感陶冶法,指用爱陶冶,以鼓励的语言艺术感化、耐心细心教导,潜移默化指引,使孩子品行与学习由被动性变为主动性。

如何进行“润物式教育”呢?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我探究了“润物式教育”的四条准则:

第一条准则:家长与教师要“戒罚”。它的意思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戒掉如“滚,别回家了”等所有威胁性的语言和动手拧、掴、打等侵犯性的行为。

第二条准则:共情。在孩子失败时笑着说“没关系,失败是正常的,只要你吸取教训、继续努力,下次可以做得更好。”这种态度暗示家长与教师对孩子的理解与支持;共情,能让他把心理防线放下再一块儿解决问题。

在孩子做错时笑着说“改正就好”“知道怎么改正吗?”帮孩子大体指出正确的方向,把握住大原则,剩下的具体细节让孩子自己探索就足够了。

与孩子共情,既能够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又能培养积极进取,不轻言放弃的毅力。

第三条准则:细夸,每次夸奖都给孩子具体的反馈。如,“你这次考前复习都努力完成了,所以有了这样好的成绩,我真为你的自律性骄傲。””这次考好是因为审题仔细、尽力复习了,下次努力可以做得更好。”

第四条准则:榜样。教育教育,不是用口说出来,而是用行动做出来的。以身作则,比口头教育有用得多。

(1)学会当小孩子的朋友,做好榜样。叛逆期第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反抗权威和规则,比如:不听话,顶撞父母与老师,逃学、厌学等。父母与老师利用课余、活动、亲子游戏、班会等,多与孩子在一起,当他的朋友,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一切,当我们跟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用好的言行潜移默化指导他,就会赢得孩子的信任,从而使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当大孩子的良师益友,因材施教做榜样[2]。叛逆期第二阶段的孩子会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他们会试图加入一些新的社交圈子或者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孩子可能学会打架、抽烟、上网吧……

孩子长大了,家长与教师要放下身段跟孩子做良师益友,以学他们想学的事,探究他们好奇的事物来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不当的价值观,当因材施教失效时,打可以,但是不能一直打,吵可以,但是不能一直吵,学会变换方式,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他是被尊重的与被理解;让孩子知道他们是被爱着的,但不是被宠着。

做青春期孩子的观众,以身作则做榜样。叛逆期第三阶段,青春期的孩子意识到面临社会压力和责任,他们可能会感到压力和不安而闹脾气,任意妄为。

家长与教师要主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指导,与他们一起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综上所述,我们家长、教师以戒罚、共情、细夸、榜样等方式赢得孩子的信任,从而有效开展“润物式教育”;以真挚的爱、理解、尊重来唤醒孩子内在的潜力来端正品行,快乐学习,收到“先成人再成才”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玲华.师生情感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4):126-131.

[2]季小武.试论师生关系[J].江苏教育,1991(03):6-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