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碳背景下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工程设计思路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车的数量不断增加,道路承载力不断增大,不断受损,加大了养护维修的难度。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是一种高污染、高能源消耗的工程形式,建设单位必须根据国家提出的科学建设要求,选用适宜的施工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而道路作为基础设施之一,其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如何在双碳背景下进行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工程的合理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双碳背景;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工程;设计思路
1引言
松花江西街和苍山路,是建邺区支路路网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长,路面破损严重,虽然经过多次小修保养,但是修补后出现新的病害;现状道路整体情况较差,病害主要有线裂、麻面、车辙等。路面使用状况不断下降,影响通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为尽快发挥项目重要城市支路功能功能,改善区域出行条件,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改善城市总体环境和形象,本项目的实施已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开展松花江西街、苍山路整体道路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
2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工程的内容
松花江西街为建邺区东西向城市重要支路,是连接螺丝桥大街和江东中路的重要通道。苍山路为建邺区南北向城市重要支路,是连接梦都大街和应天大街的重要通道。本次松花江西路改造范围西起螺丝桥大街,东至江东中路,经与养护单位对接,其中乐山路~华山路段,燕山路~香山路段左侧车行道已在近年养护工程中实施过出新,不属于改造范围,全长约1.5km,苍山路改造范围北起应天大街,南至松花江西街,全长约0.9km。现状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针对此项目需要实施的工程包括:
2.1机动车道处理
①对于路面病害状况较轻(病害以轻微纵横向裂缝、路面修补为主),考虑采用对沥青路面进行罩面处理。由于本项目道路病害较多,故首先采用全线铣刨罩面处理。处治方案为铣刨4cm原沥青路面上面层,对下面层病害处理后回铺4cm AC-13(SBS改性,玄武岩)。
②对交叉口进口道进行抗车辙处理,道处理范围为灯控交叉口进口道处理范围为停止线向后50m。处治方案为铣刨原沥青路面上、下面层共计10cm,对原基层病害处理后回铺4cm AC-13(1%NRP)+ AC-20(1%NRP)。
③对于路面病害状况较严重(出现有大面积的龟裂、坑槽等),考虑铣刨至沥青下面层后再加铺。
④对于路面局部病害状况相当严重,基层损坏,针对病害处挖除老路基层,加铺水泥稳定碎石(部分病害范围较小,水泥稳定碎石不便于施工,采用C30混凝土作为基层替代)至老路沥青面层底,最后摊铺沥青面层。
2.2非机动车道处理
整体铣刨沥青上面层后对下面层进行病害处治再加铺上面层沥青混凝土。
2.3人行道处理
对人行道破损严重的路段进行更换铺装,沿用现状材质,保持整体性和全线材质一致原则。
2.4 附属设施改造
①道路侧平石
本次设计更换破损的侧平石,材质及尺寸均与现状材质保持一致,即松花江西街侧石采用混凝土,苍山路侧石采用花岗岩,平石均采用混凝土。
②阻车石
本次设计对缺失的阻车石进行补充并更换破损的阻车石,阻车石设置间距兼顾《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及《南京市街道整治导则》要求,设为1.3m~1.8m。
③无障碍设施
对不满足标准的无障碍设施进行完善,对满足标准的破损无障碍设施进行修补。无障碍设施具体标准参照《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和《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 55019-2021),设计内容包括缘石坡道、盲道等。
3双碳背景下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工程设计思路
3.1完善绿色低碳体系,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要及时发布绿色、低碳的指导性文件;研究“双碳”背景下,我国城市道路绿色低碳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及组织保障,并对其实施的具体措施进行详细地阐述,并对相关的行动路线和措施进行细化,引导我国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建设项目编制绿色低碳的专项规划,全面提高道路基础设施的绿色化程度。
二是建立一个全流程的能源节约与减排管理链。根据工程设计、招标、施工、运营等各阶段的管理特征与要求,推动在两阶段设计中将节能减排的效果评价纳入到项目设计中,加强对绿色低碳的技术方案审核;建立低碳招标机制,以企业的低碳贡献为评价指标;实行碳排放追踪与监控体系,监督与调整碳排放;构建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3.2以科技为先导,构筑核心技术体系,实现绿色低碳
首先,建立一套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通过本项目研究,建立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核心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探索城市道路运行能耗控制与低碳养护技术,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涵盖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全周期、结构—工艺—装备全要素的道路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核心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其次,对节能减排重点技术进行分类,制定促进节能减排的产品目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型工程机械、清洁运输车辆、低碳建造技术、低碳施工组织模式、生物质能源利用、能源替代能源、低碳交通产品等方面的系统梳理和验证,促进先进适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然后,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碳排放评估方法。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高速城市道路工程材料、机械设备、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建立高速城市道路工程材料、设备、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基本数据库,并对其进行汇总、整理,并结合工程竣工结算资料,构建城市道路设施全寿命周期的碳排放数据库。
最后,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替代材料,实现绿色、低碳、高附加值的新型能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技术与标准体系。制定相应的激励和指引,促使各方面积极深入地开展固体废弃物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搭建交通领域固体废弃物利用物联网监测和交易平台,实现固体废弃物的供求信息对接,形成“产-销-用”新模式。
3.3加大科研与应用力度,营造绿色低碳施工新局面
解决全寿命周期内的能源节约和降低碳排放的关键技术问题。围绕“减排”“增汇”两大基本途径,研究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建设-运维-维修一体化技术,以及路域植被和土壤固碳潜能提升技术,并建立相应的节能降碳管理系统。
开展典型示范项目的应用研究。以“低碳城市道路”,“低碳工地”,“近零碳服务”为重点,分区域、分专题进行试点,以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非化石能源的推广利用,提高生态文明和碳排放的治理水平,形成城市道路绿色低碳的新局面。
做好经验的总结和宣传工作。通过举办行业座谈会、座谈会,就如何在城市交通领域开展关于节能减排的技术途径和对策措施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加速研究成果的开发和经验的传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通过对道路施工管理、设计、施工等方面的系统训练,提高其对道路工程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与接受程度。
4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使得工程项目的绿色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城市道路升级改造项目中,基于双碳背景,采用地毯环保的施工工艺,为施工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按照低碳环境下的施工工艺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只有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强化审核与监管,将绿色、节能、环保的施工理念贯彻到施工全过程,并有针对性地应用绿色施工技术,才能保证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辉, 胡金林. 城市道路配套工程升级改造现状与建议——以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工程施工为例[J]. 绿色科技, 201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