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学籍档案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切身利益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数字化趋势不可避免。本文结合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分析了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工作中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安全建设及人才建设方面的不足,并以“互联网+”为契机,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真正发挥出“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价值,从而对推进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数字化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学籍档案;档案管理;数字化
引言
高校学籍档案有入学成绩、在校学习经历和毕业信息等相关文件材料,其内容包含了新生入学成绩单、在校学习过程成绩、奖励处分材料、学籍异动、论文答辩、毕业离校和毕业信息等材料[1]。学籍档案是学生在校评奖评优以及毕业走向社会后进行多方位考核的重要依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储存和传输技术在高校学籍管理过程中,为学生学籍档案的记录、储存和传递提供了极大便捷,颠覆了传统的学籍档案管理方式,成为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1“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学籍档案管理数字化管理标准体系建设不足
高校学籍档案涉及内容众多,包含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与学生的身份信息、学习情况、考试成绩以及毕业信息都息息相关。互联网与高校各部门工作的深度整合,为学籍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支持。目前信息化技术已在高校得到了普及。但从现阶段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情况来看,各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缺少标准化体系建设,各院校间在数字化建设中的投入力度差别较大,部分高校以完全实现学生档案的数字化储存及查阅,甚至对历史学籍档案都进行了电子化,但部分高校由于资金投入等客观情况,缺少必要的数字化管理硬件设施,平台技术手段更新不及时,学籍档案管理还停留在纸质化阶段,从而导致技术手段与实际需求不符,不能真正满足高职学籍档案管理的需求。
1.2信息技术安全化建设不足
学籍档案记录了学生个人相关的各项信息,高校学籍档案尤为如此,记载了学生高考入学以来的全部身份信息及学习记录,如果档案信息泄露,将会对大学生未来的学业、生活甚至就业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由于个人信息失窃导致的诈骗、财务损失等案件频繁发生,也对高校信息技术安全化建设敲响警钟。高校对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工作目前主要是由高校网络管理中心负责,主要还是沿用传统方式采取启用防火墙、设置访问权限等比较初级的安全保护技术,防护技术手段单一且保护内容有限,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防护措施很容易被黑客破解。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档案管理领域已经有很多更高级的安全保护技术得到应用,但是由于经费、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尚未在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中推广应用,这也成为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1.3学籍档案管理技术人才建设不足
高素质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是学籍档案电子化建设水平提升的关键之举[2]。目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基本配备了专人负责,但从档案管理角度来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涉及部门众多且内容繁杂,大部分高校都采取的是“各管一摊”的工作模式,也就是涉及到本岗位的档案内容,由相应岗位工作人员负责,缺少独立设置的部门进行高校学籍档案的统筹管理,因而在实际执行中,各部门对档案管理的标准不一,甚至存在档案管理内容重叠或空缺现象。同时“互联网+”时代下,学籍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技术性更强,需要一批经验丰富且熟练掌握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档案管理专项人才来完成,但在实际执行中,档案管理部分通常由年龄偏大,创新能力较差的人员负责,他们普遍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度不高,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模式,无法紧跟“互联网+”时代下学籍档案管理的发展形势,在实际工作中,重保存轻开发,重管理轻服务,对学籍档案管理倾向于按部就班完成既定工作内容,未发挥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对学生成长成才以及高校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
2“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对策
2.1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学籍档管管理标准化建设
学籍档案价值的体现,必须是建立在档案内容完整、准确这一基本前提下[3]。为了保证学籍档案数字化的标准和规范,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数字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的数字技术参数,提高学籍档案电子化、数字化程度,将学籍档案数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顺利地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同时高校应充分依托“互联网+学籍档案管理”的优越性,借助计算机技术,做到各科室的学籍档案数据互联互通,进行学籍档案资料的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以实现大学学历档案系统和高等学校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从而实现了学历信息的跨平台资源共享。
2.2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建设,保护学籍档案信息安全
学籍档案的安全是实现学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要求。高校在学籍档案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保证学籍档案信息安全。首先,应提高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安全意识,严禁随意泄露学籍档案信息,对对外公布内容严格审查,防止涉密和不宜公开信息的泄露;其次,完善信息技术安全建设,对网络信息的输入、输出、使用等层面展开全方位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引进防火墙、加密设备、安全审计、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设备,实现数据的安全存储、加密传输及访问权限的控制,保障档案信息安全。最后,做好学籍档案信息的备份工作,针对使用光盘、硬盘进行存储的学籍档案信息,需要对其进行良好的维护,做好资料双备份,合理控制存储环境的温度、湿度等,避免人为损坏存储介质,保证学籍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3加强信息化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互联网+”在高校教育领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极大地改进了高校学籍管理现有的管理方式,扩展了管理内容。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应加强学籍档案管理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应该改善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结构,不仅要配备专业的学籍管理人才,还需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及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共同配合完成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工作。其次,应加强学籍档案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使其对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等熟练操作和应用,确保档案信息录入、更新管理的高效运行。最后,也应注重提升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增强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保密意识,保障学籍档案电子化建设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
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持续发展,“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籍管理数字化建设成为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创优创新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主动站在“互联网+”时代的最前列,加强学籍档案数字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高校应当努力实现“互联网+学籍档案管理”这一模式,推动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学籍档案安全管理,提高学籍档案管理队伍素质,凸显学籍档案管理数字化优势,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惠琼.基于智慧校园视角的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创新思考[D].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0):119-122.
[2]罗伟华.新时期电大学籍档案管理电子化建设的路径探索[D].办公室业务.2023(22):120-122.
[3] 郭美岑. “互联网 +”视域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研究[D].黑龙江档案.2023(02):107-109.
作者简介:武娟(1993.10—),女 ,汉族,山西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