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态度形成”理论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框架建构与实践路径的探索与研究

侯延华
  
学术与研究
2024年16期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 200240

摘要: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学前教育在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幼儿社会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形成,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也需要瞄准需求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对此,态度形成理论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能够教授学生如何理解、指导儿童通过日常互动、模仿和反馈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整合思政教育,使之不仅融入教学内容和方法中,而且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态度学习,对于提升未来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形成支持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态度形成”理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架构;实践路径

态度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语言发展,更能够在深层次地塑造他们的社会性格和行为模式。通过应用态度形成理论,教育者可以更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能够帮助未来教师理解和实施更有效的教育策略,在日后的工作中为学前幼儿打下坚实的社会和道德基础,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长远的意义。

1态度形成理论的基本内涵

态度形成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个体如何形成、改变和维持态度的一套理论体系,态度是个体对于某一对象、人或事件持有的评价倾向,这种倾向能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态度形成理论认为,态度是通过多种途径形成的,包括直接经验、社会学习、情感传递等,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和观察学习是最为主要的态度学习模型[1]。其中,经典条件作用强调通过重复联结两种刺激来形成态度;操作条件作用认为态度是通过奖励或惩罚的结果而被加强或削弱;观察学习则涉及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观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也与个体的社会身份和所处环境的文化价值观紧密相关,意味着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态度的形成机制可能存在差异,而了解态度形成的机制,也能够对教学改良起到有价值的帮助。

2“态度形成”理论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框架建构

首先,理论框架的构建依赖于对态度形成的基础理解,依托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中尤其要强调情感和认知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态度不仅受到直接教育内容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成年人及同伴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得到形成。因此,课程设计需要融入日常的教育活动,通过故事、团体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自然互动中学习如何表达同情、尊重和公正等基本社会态度[2]。

进一步,思政课程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这是态度形成理论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课程设计需要提供丰富的具体经验,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为其态度形成提供正面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世界观。

最后,根据态度形成理论,评估不仅应关注学生行为的改变,更应关注态度变化的深层次因素,譬如信念和价值观的转变。因此,课程评估应采用观察记录、访谈和问卷等内容,了解课程如何影响学生的态度形成,同时通过长期追踪和周期性评估,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环境保持同步[3]。

3“态度形成”理论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3.1整合现实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

在“态度形成”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将现实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课程设计应侧重于现实世界的情境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观察、参与并反思,进而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访问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和早教中心,以及与幼儿直接互动,学生可以实地观察儿童的行为和反应,同时学习如何在实际环境中应用理论知识[4]。除此之外,课程可以引入案例分析,让学生讨论和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处理复杂情境的能力和教育创新的思维。

3.2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道德判断力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课程可以设计特定的讨论小组和模拟教学情景,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分析教育现象,挑战传统观念,并探讨教育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例如,通过模拟处理家长投诉、对待特殊需要儿童等情景,学生将学会如何在复杂和压力之下作出专业的判断,还能反思这些判断背后的价值观和个人信仰。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也应包括对重要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评价这些政策如何影响教育实践和儿童发展,增强他们的政策分析能力和道德敏感性。

3.3持续地自我反思与职业成长

作为个人、职业成长的核心部分,实践课程中应融入定期的反思日志、同伴评议以及教师反馈环节,以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态度的深入思考。反思活动应引导学生评估自己的教育实践对儿童态度形成的影响,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更有效地支持儿童的全面发展。对此,建议专业建立学习型社区,学生可以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分享经验,讨论新的教育理论及实践技巧,不断地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持续的职业发展将显著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而激发他们参与学前教育事业的热情。

结束语:

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有效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在技能传授的基础上,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进而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为学前儿童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锋锋.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化与改进思路[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0):137-139.

[2]聂辉.”五育并举”理念下劳动教育与学前专业教育融合模式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54-158.

[3]张英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课程思政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4-78.

[4]于作岩.课程思政背景下学前美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1):113-114,120.

作者简介:侯延华(1985年7月23日—),女,民族汉族,山东省青岛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学前教育音乐。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