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大方县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黄雨歇 侯紫娟 龚月梦 韦志艳 高婷婷
  
学术与研究
2024年16期
铜仁学院 贵州省铜仁市 554300

摘要:生态与发展是当前人们思考如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底线思维。生态农业的兴起,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传统农业向新兴农业产业转型的思路,为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提供了融合的方向。本文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大方县生态农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归纳大方县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及发展潜力,思考大方县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力求能为大方县乡村振兴以及平衡好大方县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方县;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1]大方县是贵州省毕节市辖县,位于贵州省西北,毕节市中部,大娄山的西麓,是一种山地、坡地、丘陵、洼地、盆地、河谷交错分布的中山地貌,在生态农业发展上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通过调查和分析大方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探究其发展路径,是助力大方县乡村振兴的一项可行性举措。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

对于生态农业的研究,早在1988年,叶谦吉教授就指出:“要全面的看待生态农业,掌握生态和经济方面的基本情况,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以及传统农业吸取的经验,来获取最高的经济、生态、社会方面的效果与利益的现代化农业模式。”[2]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也对生态农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2023年赵桂慎指出:“中国生态农业现代化面临艰巨任务与挑战,今后应坚持系统观念和守正创新原则,从创新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加强农业绿色投入品研发、加快生态农业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提升生态农业产业链运营能力和完善生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与机制等方面重点突破。”[3]

生态农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经营方法,结合传统农业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建设的一种现代高效农业,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4]要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把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科技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把粮食生产与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结合起来,把农林牧渔结合起来,把农业与二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地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正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可以说,生态农业能够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潮流,也是当前振兴乡村经济的最佳选择。

大方县实施生态农业的发展尝试,能极大平衡好全县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形成农业生态上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其价值不仅是对县域经济还是对当地人民都有着极大的发展价值。

二、大方县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

1、有益于促进乡村产业融合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通过大方县生态农业产业化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将绿色生态与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打造生态农业与大服务业相结合的产业链,让农民在以往获得单一种植收入的同时有更多途径提高收益,切实完善农村第一、二和三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有效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2、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大方县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形成大方县农业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效增加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以采摘、观光、生态农庄等为基础的新型农业模式,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对农业产业经营模式进行了更多的革新,使其工业附加值大幅提升,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如土地、农业自然资源等的价值不再单一化,其使用效率也显著提高,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得到了更多的创新。可见,生态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桎梏,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效率,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农业效益。

3、有助于合理保护生态环境

大方县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生态效益,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

农业生产本质上是一种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动态交流的过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提高其物质能源转化效率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产量为导向,注重现代化技术的运用,而忽略了其与自然生态的相互作用。这一违反科学规律的生产方式,弱化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未来生产能力质量不断下降,并且还破坏了自然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轨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平衡问题逐渐凸现。生态农业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思想,既注重农产品的产量,又注重解决因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带来的生态问题、粮食安全等问题,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并逐渐朝着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集约化生产方向发展,这既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又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大方县生态农业的发展价值蕴含着大方县自身巨大的发展潜力,其在结合全县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基本方向,能为全面振兴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

三、大方县生态农业发展潜力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5]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6]大方县政府大力响应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大方县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1、气候优势:大方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冬季不寒冷,夏季不炎热,春夏相似,森林覆盖率高。得天独厚的气候以及低纬度的高海拔环境,具有天然的隔离条件,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少,适合生态农业的发展。

2、土壤优势:大方县大型工厂较少,农村工业不发达,乡镇企业少,污染少或无污染,土壤中基本不含农药、化肥等污染物,利于农作物生长,发展生态农业。

3、水质优势:大方县是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和乌江流域的一部分,地形东西两面都有一定的起伏,呈南北走向,水质污染轻,适宜发展生态化农业。

4、交通优势:大方县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体系,不仅公路建设里程非常广,铁路运输也非常便利。境内有三个火车站,分别是大方站、大方南站、毕节东站。成贵高铁也改善了县城的交通。毕节飞雄机场位于大方县响水乡,已开通至国内多个城市的航班。越来越完善的本地交通将为大方县生态农业发展带来机遇。

四、大方县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生态农业宣传

发展农村教育。教育是建设国家的根本,通过农村教育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知,规范和约束农民的行为,让农民对生态农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当地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也要定期地进行宣传教育,让农民深入了解生态农业,通过知识的内化逐步提升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情感,实现行为的外化,让农民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而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培养农民对生态农业的环保意识和认同感。生态环保意识可以重新塑造农民的人格,切实解决生态意识形成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以及教育问题,使农民更有生态责任担当,在无形之中增强对生态农业的认同感,让他们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同时也能自觉地对农业生态进行保护。

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为生态农业提供制度保障。调动农民在发展生态农业中的积极性,赋予乡村振兴全新动力,用好村规民约,增强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建全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发展效能

首先,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在选种上下功夫,可以与当地高校合作,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结合当地气候、海拔、土壤等具体情况筛选引进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优质品种进行试种,再将品质好、竞争力强的品种进行规模种植。其次,对优质的种子进行规模化种植,在可保障供给的前提下,着手拓宽销售渠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可聘请专业直播团队或领导干部直播带货的形式,依托新媒体平台传播广和快的优势,打响品牌知名度,同时宣传当地的农业生态优势,一定程度上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线下可打造特色农产品直销商店,或培养经销商,将农产品在线下的商店和超市进行销售。与此同时,还可将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后再进行销售,提升利润空间。最后,还可以依托特色农产品打造特色的旅游资源,在种植的同时兼顾农田的美观性,结合当地的农产品种植文化、优势手段或绿色安全等特点,吸引游观光采摘,在农产品种植的地方直接售卖农产品,农产品可以是原汁原味的原材料,也可以是加工后的制成品,总之就是形成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兼顾经济效益。

3、完善基础条件,提高产业产品质量

完善水利设施。要把大中型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水利监测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作为重点,解决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加强喷灌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对农业用水进行分类配置,建立污水处理池及生态系统沼池,加强农田的作业管道建设,增强蓄、排水能力。

完善从田间到车间,从农村田间到农村餐桌等多个转变。依托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将大豆、天麻、皱椒等特色农产品与二三产业进行融合,深入挖掘生态和文化价值,提升品质和品牌效益;推动科技赋能,将传统的“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化肥农药零增长、绿色科技染绿田畴;推动农产品加速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用“工业锅”炒香“农业菜”,让农产品从田间到车间再到舌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4、加强人才培养,壮大农业科创队伍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科技是助力,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对大方县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要不断加强农业科研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状况既有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也有区域性短缺的问题,总供给和总需求都出现了过剩,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大方县普通农户在产业快速整合的同时,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要有效解决好这些难题,必然要从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出力度。如:一是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上,加大力度,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上下功夫;二是财政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促进农民向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三是推动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产教融合,增加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农技推广部门,加强对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为广大的青年农民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对种植、养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骨干人员的培训;四是要提供条件,提高待遇,引进相关行业高层次人才,留住人才。

结语

生态农业以系统整体功能为中心,兼顾问题的起点和终点,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大方县发展生态农业可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为农民增收,为行业增效,为农业生产创造一个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总体而言,大方县生态农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把握当前发展趋势,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推动大方县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贵州考察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人民日报,2021年2月27日.

[2]叶谦吉,范大路,谢代银.生态农业是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探索,1998,(02):80-82.

[3]赵桂慎.中国生态农业现代化: 内涵、任务与路径[J/OL].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文):1-7[2023-05-15].

[4]李胜梅.农业经济发展中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分析[J].北京农业,2014,(12):275-276.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项目级别:省级

项目编号:S20231066504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