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中年级习作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习作是语文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习作教学“教—学—评”一体化能够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在作品产出时知道“写到什么程度”。那么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呢?下文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语文中年级;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引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些新的教学模式逐步涌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便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多方面优势,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各方面能力素养的有效提升,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所谓“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将自身教学、学生学习、最终评价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出互动性、系统性的特征。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指南,帮助学生完成习作学习的优化升级。
1习作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增强学生对写作的认知。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不成熟,难以主动地学习写作知识,从而影响了写作学习的进程。在习作单元教学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学习写作知识,从兴趣、思维、素材、能力等方面,逐步了解各类写作方式,认识到写作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此外,通过习作单元教学,学生还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形成写作学习的体系,完善写作学习的思维,探索写作学习的切入点,使后续的学习变得轻松。习作单元教学,能够改变学生固有的认知,让学生更为灵活地学习写作知识。
2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现状
教学目标比较分散。单元教学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对教材的解读与教案设计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意,比如教学目标较为分散,单元教学目标分离。小学语文素养主要包含了“语言构建”“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几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单一地追求知识或教学方法的某一点,导致教学目标被割裂,难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中年级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3.1立足单元整体,确定习作目标
在习作单元中,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全局观念,重点关注语文要素,并确保各个部分的教学目标相同。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为“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等版块。各板块的课程目标紧扣本单元要素“了解课文内容按照一定的次序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次序描写景物”设置,单元各板块间课程目标不仅有统一性,还有拓展性。教师在确定各写作单元的课程目标时,不仅要注重方向的一致性,专注于提高学生的核心写作能力,同时还应考虑各部分间的联系。基于此,“游”的写作目标可设置为:①结合课文内容,参考范文写作方法,按照一定的次序将游览某一处景色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清楚;②联系课文,参照习作例文的写法,能抓住景物的变化写出景色的特点;③选取印象深刻的一处景色重点写,写生动、写具体;④能与同伴交流自作,修改习作,并提出修改意见。
3.2基于兴趣需求,优化课堂导入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学生进行趣味性课堂导入,让学生能够对本次习作产生浓厚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习作研究。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和 过一天”要求学生选取一个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自由畅想自己和这个人物一同度过的一天。该习作非常考验学生的想象力。在传统教学中,受到课堂环境的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很难得到有效激发,自主创想出各种各样的情节。为此,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学生导入趣味性内容,使学生能够进行自由畅想,获取写作灵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导入了各种与神话故事有关的动画片段,如《哪吒传奇》《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这些片段中出现了学生喜爱的各种神话人物,并且蕴含丰富的故事情节、精彩的场景画面,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得到显著提升。之后,教师可以自然地导入习作任务,让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一个神话人物,尝试联想自己与这个人物可能发生的一些美好故事。在本次“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的习作教学尝试中,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定了合适的课堂导入内容。该内容成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展开想象,有助于提升本次习作的实际效果,凸显“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功效。
3.3课堂有效互动,实现以评促教促学
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是教师对自己教的结果、学生学的结果的有效判断都要通过有效的课堂互动实现。课堂互动是沟通“教”“学”“评”的桥梁,是教师在重构教学评、教好小学语文时必须优化的环节。在“教—学—评”一体化原则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推进期间,教师需利用现代教育教学设备所带来的互动优势,以有效互动促进“教”“学”“评”三者的协调统一。如在《生活万花筒》课时训练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交互白板随机提问功能发起记叙文写作六要素提问,快速检验学生对记叙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将六要素与个人写作实践融合时的薄弱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习作训练引导。
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原则下的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是从目标出发,依据逆向逻辑而设计的教学课堂,也是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交互课堂、生本课堂、实践课堂。利用对习作单元进行深入的分析,能够增强教师对习作单元的了解和掌握;通过举例解析习作教学的路径可以为教师提供指导。而教学策略的不断优化则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持续探讨,不断更新,发挥习作教学的最大效应。
参考文献:
[1]钟晓辰.语文学科如何建立教学练评一致的课程思维[J].亚太教育,2018(14).
[2]沈慧君.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学苑教育,2019(16).
[3]胡婕.小学语文习作深度评改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