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校社协同教育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路径

阮燕华
  
学术与研究
2024年18期
广西省南宁市宾阳县思陇镇太守小学 530400

摘要:家校社协同共育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营造全方位的环境。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学校的主导以及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为了实现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开展,教师要在家校社协同共育理念的引领之下不断优化教学路径。本文将基于家校社协同共育视角,首先对家校社协同教育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再从学校组织劳动实践,提升学生劳动本领、家长树立劳动榜样,激发学生劳动意识、关注社会环境育人,着力弘扬劳动美德这三个方面对家校社协同教育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实践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小学学段;劳动教育;作用;实践策略

前言: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而将学生培养成为五育并举的全方位人才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学段追求的目标。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习得劳动技能,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从劳动中充分感受到创造价值的喜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里的“奋斗”指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劳动,而幸福便是劳动的结果。

一、家校社协同教育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作用

家校社协同教育是实现小学劳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资源的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实践性的劳动教育环境。家庭是学生初步接触劳动的场所,父母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至关重要。学校则是系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主阵地,教师的专业指导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与责任。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社会环境中体验劳动的社会意义。这种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还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存在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二、家校社协同教育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学校组织劳动实践,提升学生劳动本领

学校在家校社协同共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而教师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还需要在创新性理念的引领之下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切实提升劳动本领。由于劳动教育课程没有明确的课本,因此具体的课程环节和内容则需要因地制宜开展。考虑到我校的劳动实际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教师可以带领班级中的学生组成“伐竹小队”,帮助学校周围的农民砍伐竹子,并制作进行竹编,将传统手工艺更好地发扬和传播。

非遗传承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而小学学段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就可以对接非遗传承工作,让学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劳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学校可以提前同当地的农民进行联系,让他们带队带领教师以及班级中的学生进行竹子的砍伐工作。一系列的竹编艺术品都是由竹子这一原材料所制,因此制作原材料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为简单的一道工序就是砍伐竹子。在带领学生体验砍伐竹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即保证学生不会在砍伐过程中意外砍伤自己。另外当地农民也可以手把手教导学生如何轻松整齐地砍伐竹子,帮助学生提升竹子砍伐的本领。

(二)家长树立劳动榜样,激发学生劳动意识

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共育,除了强调学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之外,还需要家庭在这个过程中有效配合。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学校环境都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环境。而家长和教师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同时家长也应当树立劳动榜样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光荣”,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由于班级中许多学生的家长都从事竹编行业,因此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竹编技术。为了让学生可以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学校可以协同家庭联合开展一个“亲子竹编”的手工艺创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亲手付诸劳动和精力制作工艺品的成就感。

由竹子制作的手工艺品花样百出,而他们无一不是通过手工编制所成的,无一不包含着农户的智慧和巧思。在家庭开展“亲子竹编”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与孩子分工合作,首先需要规划好所要编制的物品,如可以编制一个花篮、竹帽、小三轮车等等。在亲子竹编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帮助家长挑选干净整洁的竹子并将其放在院中晾晒,反复晾晒待其充分干透之后再刮去竹节和竹毛,从中间一分为二。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材料处理的工作,即把竹子加工成篾子。接下来就是编制工作,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引导之下制作一些简单的竹编作品,体验竹编的乐趣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巧思。

(三)关注社会环境育人,着力弘扬劳动美德

家校社协同共育还离不开社会环境的育人作用。只有在社会中倡导劳动光荣的精神,学生才会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产生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意识,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弘扬劳动美德。为了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为广泛地发扬和传承,我们就可以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让“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口耳相传或是媒体传播中让更多的人看到。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编制竹编艺术品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借助视频拍摄或图片拍摄的方式将学生的劳动精彩瞬间以及劳动成果记录下来。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将这些图片和视频进行编辑与美化放置到班级的公众号或微视频平台上,让周围乃至其他地区的社会各界更多的人看到主编作品的精美和当地劳动人民的不易。另外学校也可以协同当地政府和农户构建竹编工艺品线上宣传与销售平台,让“竹编之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能够“飞”出本地,“飞”到千家万户,让劳动致富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结束语: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一种创新性模式,同样也是我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模式。学校要因地制宜并协同家庭和社会各界开展劳动实践与体验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用双手劳动创造价值的可贵。

参考文献:

[1] 施骏琪. 家校社共建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22(3):132-134.

[2] 鲁国芳,豆海红. 家校社协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J]. 基础教育研究,2022(19):6-9.

[3] 任芳宜,刘瑞儒. 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的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2):98-101.

[4] 罗伟杰. 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融合实施小学劳动教育初探[J]. 师道,2023(12):13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