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道法课程为载体:提升小学生社会规范认知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探索

张宝琴
  
学术与研究
2024年18期
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谋道小学 445400

摘要:道法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法课程(道德与法治)在小学生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涵盖了公民道德教育,还涉及法律知识的启蒙,旨在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社会规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道法课程通过生活实例、实践活动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规范,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为他们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它也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探索;道法课程;社会规范;行为习惯;实施策略

一.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对公民素质要求的提高,小学生阶段的社会规范认知与行为习惯培养日益受到关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道法课程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在塑造学生价值观、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如何有效利用道法课堂资源,使小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仍然是教育者面临的一大挑战。本研究旨在揭示在道法课程中实施策略的可行性,以及其在提升小学生社会规范认知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实际效果,从而为小学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

二. 现状分析

2.1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现状分析

2.1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政策对综合素质的重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然而,尽管存在诸如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实践活动等多途径的尝试,部分学校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挑战,如过度依赖说教、形式主义现象,以及个体差异导致的习惯培养效果不均衡。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寻找通过道法课程有效提升小学生社会规范认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路径。

2.2 道法课程在行为习惯养成中的相关研究

2.2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道法课程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潜在作用。他们指出,道法(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涵盖了法律知识,更强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规范的内化,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一些研究发现,通过道法课程的教学实践,孩子们能够理解和应用社会规则,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形成尊重他人、遵守纪律等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张明,2018)。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证据尚需进一步丰富,以验证道法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效果。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实践探索,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可操作的策略。

三. 方法与材料

3.1 研究设计

3.1  在本部分,我们采用混合方法的研究设计,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度。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内容分析法,此外,选择部分班级进行深度访谈,探究学生在道法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行为变化,以便理解影响社会规范认知提升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深层次原因。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3.2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本地多个小学选取了不同年级(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群体,样本总量为300名,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数据收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课堂观察记录,详细记载学生在道法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情况以及对社会规范的理解程度;(2)标准化问卷调查,包括社会规范认知量表和行为习惯自评表,用于量化评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变化;(3)教师访谈,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改进空间;(4)家长反馈,通过家校联系手册获取关于学生在家中的行为表现和变化的信息。这些数据将为后续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

3.3 课程实施策略与工具

3.3精选适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道法教材,结合生活实例和道德故事,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情境教学法应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理解和内化社会规范。 互动式学习设计: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游戏化教学元素:将规则遵守、道德判断融入游戏环节,使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四. 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

4.1 道法课堂活动设计

4.1  活动类型与目标设定- 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旨在激发学生对社会规范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互动式教学法- 利用案例教学、故事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理解社会规则,如道德故事分享、案例解析环节。 游戏化学习- 通过设计游戏化任务,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规范的重要性,如道德法庭、情境决策游戏等。

4.2 规范认知提升的课堂实践

4.2  在这个部分,我们详细描述了如何将道法课程转化为提升小学生社会规范认知的实践平台。首先,通过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和分析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接着,我们引入道德故事和榜样人物,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促进他们对道德规范的内化。

4.3 案例研究:行为习惯改变的观察与记录

4.3行为习惯改变的观察与记录 在这一部分,我们详细描述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每个案例都围绕道法课堂的实践活动展开。首先,”小明的故事”展示了如何通过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使他从忽视公共秩序转变为积极参与维护;其次,”小红的成长记”关注她在课堂上学习法律知识后,如何在家主动承担家务责任;最后,”小亮的进步轨迹”记录了他在道德教育引导下,逐渐形成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揭示了道法课程在具体情境中对小学生行为习惯改变的直接影响和长期效果。同时,我们也对案例中的成功因素和潜在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讨论。

五. 结果与讨论

5.1 小学生社会规范认知提升的效果分析

5.1 通过对参与道法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前后测验,我们发现他们在理解和应用社会规范、道德规则、法律法规等方面表现出显著提高。具体表现为对公民责任、公平正义、尊重他人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深化,道德判断能力增强,同时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更多的规范遵循和自我调节。

5.2 行为习惯转变的趋势与影响因素

5.2 在这个部分,我们详细分析了通过道法课程引导下,小学生行为习惯转变的具体趋势。随着课程深入,学生对于社会规范的理解和接纳度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表现出对道德行为准则的积极认同。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也显著影响着行为习惯的内化过程。

六.未来研究方向

6.1 未来研究方向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化对道法课程在小学生社会规范认知与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理论支持,例如探索不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学习、情境模拟等)对认知提升的具体影响。长期追踪研究,评估道法课程在学生日常生活和未来社会适应能力中的持久效应,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持续优化提供有力依据。

七. 结论

7.1 主要发现总结

7.1 通过对道法课程的深入实践,我们发现小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中,社会规范认知显著增强,对公平、公正、尊重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观察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明显改善,表现出更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对他人的同理心。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体现在他们对待他人、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上,显示出道法课程在提升小学生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金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分析[J].华夏教师,2019(19):42-43.

[2].刘洪冉.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44-45.

[3].陈丽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J].天津教育,2021(33):38-39.

[4].方海霞.参与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初探[J].青海教育,2021(05):39-4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