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合作学习理论在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育人功能探索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有其独特的应用。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引入合作学习理论,通过探讨合作学习的教育途径和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使用方式和应用价值,能够带动参与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在提升就业能力、提前适应社会和就业形势等方面得到锻炼,进而促进学生尽快落实毕业去向,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合作学习;就业指导;育人功能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凸显,除了本身想找一份高薪且稳定的就业岗位而迟迟未落实毕业去向外,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不高也是导致学生缓就业的原因之一。学生作为就业工作的主体,往往都是独自去学习、求职、应聘、创业甚至考研、考公,这种“单打独斗”式的就业方式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打铁还需自身硬,就业竞争本就激烈,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扎实之外,学生的求职、应聘能力也得有足够的提升才能从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
一、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1]。它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开展活动或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重点过程在于参与的学生要通过各种分工及互动交流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完成学习任务[2]。
破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学生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之外,还要有能够匹配工作的就业能力。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自身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责任心、团队协作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毕业前的求职关键期、窗口期,更需要着重强化这些能力。将合作学习的教育模式引入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组织毕业生形成志同道合的小组或群体,为了达到成功就业、升学或创业的目的而相互合作、共同提升,通过团队合作来提升个人就业能力,能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就业途径,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让学生个人的就业能力和素质与就业岗位之间更加匹配,从“单打独斗”变成“合作共赢”,从而促进学生成功就业。
二、合作学习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教育途径探索
1、教学途径
现今,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普遍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求职择业、创业技能,日常的教学过程大都以面授理论知识为主,讲课人员也是多为辅导员或学生工作人员。任课教师没有就业创业实战经验,还沿袭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所以,从提升教学效果来讲,合作学习模式能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采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3],组织学生们集体参与这些教学环节,正好是与合作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不谋而合。
2、指导途径
合作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学生是教学主体,但是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协调更加重要,在合作学习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教师要及时介入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导。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帮助学生形成志同道合的小组、建立合作目标、开展有效的活动和深入交流,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正确认识合作学习的价值和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逐步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
3、服务途径
合作学习不仅仅能应用于教学,也可以创新性的改变工作方法转变成服务学生的工作过程。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融入合作学习的教学指导方法,积极带领学生学习小组成员参加一些就业创业活动,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和体验交流,帮助学生调研查找未就业原因、因地制宜提出解决办法。或者针对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组成合作小组,适当引入一些服务措施,比如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咨询、职业选择指导、个人简历完善修改、求职面试技能培训、带领学生进入公司企业参观实习等服务活动,学生会有更加便捷的途径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三、合作学习的育人功能探索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大学生难就业、缓就业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毕业去向的选择上,地域、单位性质、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条件影响着学生的决定和判断。将合作学习引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可以组织同学们围绕毕业去向来分析、探讨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们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不看重工资高低、待遇好坏,降低不切实际的追求。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也会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清醒的认识,在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中进行判断,合理看待就业和职业。这样能增强学生为党为国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社会就业形势
学生在毕业前夕,面对职业和就业选择会有一些迷茫,往往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毕业生缺乏职业经验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较慢,对自身的职业选择和毕业去向也会产生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期间,就得提前了解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形势,让自己能尽快的融入社会发展进程。组织志同道合、有相同就业意向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在活动中广泛采集职业信息、探讨社会需求内容、分享行业发展形势,前往相关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了解职业环境、政策和形势,亲身体验职业工作、交流实习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4],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学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养等相匹配的职业,也能很快的适应就业环境。
3、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求职面试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生要想成功获得就业岗位,就得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阶段,很少有能锻炼自己交际交往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这就得多实践多验证。在学生就业前,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制定提升就业能力的目标,组织学生学习面试技巧、方法和注意事项,比如着装、礼仪、语言表达等,然后进行求职面试的情景模拟。在这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学生也会因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队友的帮助、鼓励和关心而感动,从而学会尊重、感恩他人,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3]。学生可以通过一次次的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和就业信心,进而推动学生能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辛秀.高职院校C语言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杨海峰.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20(5):50-53.
[3]张元昶,郝德新,张纪成,董洁.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7):70-73.
[4]朱三九.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2(1):209-211.
作者简介:孙海燕(1980—),女,山东省济南市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工作单位:潍坊学院生物与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