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以《夏天里的成长》教学为例

王炜梅
  
学术与研究
2023年35期
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中心小学 广东广州 5109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是新课程标准推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时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依据“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要求,可搭建以下模型:教师明确本课目标,并依据目标发布学习任务;随后引领学生抓关键语句品读,并提炼学习方法及写作方法。接着引导学生采用所学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剩余文段,并学以致用拓展延伸到课外的文段,最后由个人及小组进行评价总结。这一过程,由扶到放,环环紧扣,充分把学习过程和教学实效可视化、可量化。本文借以《夏天里的成长》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究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实践的模型建构。

关键词: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评一体化

“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是落实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创新教学模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三者往往割裂分化,为此,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及学生学情,将“教什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统一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尤为重要。本文将以《夏天里的成长》为例,开展实践研究。

一、目标导向,任务驱动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锚点,是展开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无论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都离不开学习目标。因此,制定清晰、准确的学习目标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活动的立足点。教师应该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不断细化的解读和学习,加强课标意识把课程标准当作是组织教学的一项核心依据。[1]制定清晰准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以其为核心导向。同时,学习目标的设定应该从学习者的角度考量,且目标的陈述需使用具有显性意义的行为动词。最后,教师应以目标为导向,依据学习目标的设立,制定阅读教学相应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环境。可见,学习目标作为教学核心始终贯穿于课堂之中,是教与学的根基,必须清晰、准确。

《夏天里的成长》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本课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怎样表达中心意思,帮助学生掌握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的方法。

依据教材编写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语句,理清课文脉络,了解各段中心句,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并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以下是教师所提炼的《夏天里的成长》的教学目标:一是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二是通过仿写练习,尝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学段的要求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确定以上两个教学目标后,再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由于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其中每一项文本的安排,目的都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此处的任务要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目的;结合本学段目标,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且要把握好习作例文的文章体裁特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考虑课时数、课堂时间限制等。根据目标一,教师提出以下学习任务:默读第二自然段,圈画关键语句,想想作者是怎样把动植物的生长写具体的?

《课程标准》强调,能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语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并主动与他人分享。这意在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文本的阅读能力。因此,依据学习目标,让学生圈画关键语句,记录展示各个动植物生长细节的具体句子,感受作者把动植物的生长写具体的方法,从而体会如何围绕中心句来写的魅力。符合《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要求。

二、关键引领,路径归纳

学习路径是被设计为有序的、分步骤的序列,是逐步引导学习者从初始的起点到达预设的学习目标的方式、方法等。在习作单元的习作例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总结的是两个路径,一是关注阅读文本本身的写作特点的写作路径,二是关注学习者本身学习步骤的路径。“路径归纳”便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指导学生在品读词句中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并提炼本文的写作方法。同时,回顾总结学习本课的步骤方法,并运用学习课文的方法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进而找出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下面以《夏天里的成长》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出示句子: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依学生作答顺序出示以下问题:(1)读完第一句后,你的感受是什么?(2)默读后四句,圈画关键语句,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动植物的生长写具体的?(3)本自然段里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语句“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感受夏天动植物的长的速度之快以及可看得见;再通过圈画具体的动植物的快速生长表现,如“一天”“长出几寸”“叭叭”“多出半节”“昨天、今天、明天”“苞蕾、鲜花、果实”“一半大”等,感受作者对动植物生长之快的具体描写,并在此一步步引导学生提炼作者的写作方法:(1)总分结构;(2)围绕中心,选择不同方面的事物。(3)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如夸张、听觉、视觉等。最后,教师再引领学生总结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1)抓中心句,体会哪些词用得好。(2)围绕中心句,写了哪方面的事物?(3)体会作者怎样把事物写具体(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而这一过程,正是为学生自学余下文段,感受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法提供阅读学习支架,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的同时,又能让学生为找作者的表达方法提供思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三、妙法再现,循路活用

《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而阅读课文的方法和作者表达方法的再现,让学生循着先前学习的路子,由扶到放,完成对应的练习并自主合作学习课文,无疑也将“评”贯穿于教与学的始终,既能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能有效检验课堂实效性。为切实做到“循路活用”,教师必须做到写法与学法的循与学,依据课文内容提出精准的学习任务与内容,并在互动交流中,呈现学习成果。在此,更精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随堂练习是方式呈现。随堂练习不仅是一种创新的作业布置形式,也可以当堂检测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情况,还能根据练习结果直接对学生开展评价。[2]在教学《夏天里的成长》一课时,教师在提炼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提出这项学习任务:“小练笔:火烧云真美!”在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的写法之后,让学生采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围绕本句中心句把火烧云的美写具体。教师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旧知,思考火烧云的美可以美在哪几方面,再用笔把心中所思写出来,最后进行小组分享。最后,教师再完成此项练习后,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课文的方法,循着先前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的余下文段,再次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由此,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理解和体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四、评判有方,以评点睛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中,可以有效设计评价表格,将教学目标转变成具有表现性的任务,通过对学生任务完成环节的观察和记录,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做好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并且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3]为此,教师要依据本课教学目标及教学环节,设立评价标准,让学生对照着评价内容,开展评价活动。同时,评价标准应该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学生能明白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目标等。而《夏天里的成长》的教学评价标准除了上述的以练促评外,还可以设计如下:

教师在出示之后,可让学生和小组自行参照评判标准,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最后教师依据展示工具,统计学生的星星获得数,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及组员所掌握的知识打分,又可以让教师快速掌握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本节课的实效点睛指路。

综上,教师在阅读课上开展了“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关键引领,路径归纳”“妙法再现,循路活用”“评判有方,以评点睛”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深入学习提供全方位的学习程序支架,逐步击破相关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珊.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贵阳分会场)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0:223-226.DOI:10.26914/c.cnkihy.2020.053269.

[2]孙博.多角度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一致性[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5):35-36.

[3]蔡静兰.“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0(12):68-6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