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破解路径

于杰 谭佳佳
  
学术与研究
2024年22期
1.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 710021 2.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400074

摘要: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从经济、心理和就业等多个方面进行援助,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通力协作。通过政策帮扶、心理援助、就业指导等举措,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贫困 就业 路径

一、问题提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竞争激烈。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格外严峻[1]。钟云华等人的研究中贫困生的平均就业率比非贫困生低5.2%,并且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平均需要多花费2.1个月的时间[2]。贫困大学生就业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从学生角度出发,剖析就业过程中的困境及路径,为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新的思考和方案。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

(一)人力资本不足

面对生活及学业压力,贫困大学生需要多份勤工俭学工作,在学校和社会间疲于奔命。这种状态使他们难以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业成绩[3]。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看重学习成绩,无疑增加了更多挑战。

(二)心理弱势明显

贫困大学生普遍表现出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求职过程中,更加惧怕竞争,心理承受能力尤为薄弱,易陷入悲观情绪。由于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匮乏,往往难以理解和应对社会中的多元现象[4]。压抑、紧张和矛盾的情绪愈发凸显,极易引发心理问题。

(三)就业能力不强

1.择业观保守,就业知识欠缺

受家庭传统观念和社会氛围的熏陶,一些贫困生依然是相对守旧的择业观。然而,不少贫困生依然将学业置于首位,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则相对模糊[5]。这种对职业决策影响因素的简化理解以及获取帮助的渠道有限,使他们在就业时感到迷茫和困难。

2.竞争观不强,创新意识缺乏

贫困生往往对职业发展和薪酬水平抱有过高期望,又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在面对就业机会时,犹豫不决,缺乏进取心,不愿把自己推销给雇主。这种被动和犹豫的态度导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竞争力[6]。

(四)社会资源匮乏

如今社会资源已成为个人获得职业机会的关键因素。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他们几乎只能依靠自己有限的社会资源孤军奋战,这无疑增加了他们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7]。

三、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减轻财务负担,开展政策帮扶

一方面,通过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岗位、助学贷款等经济援助,减轻贫困大学生的财务负担,使他们把更多精力集中到学业、就业上[8]。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录用贫困大学生。针对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制定优惠政策,涵盖工资待遇、公务员选拔、研究生考试、职称评定等多个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二)注重心理疏导

通过涵盖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院系党总支书记以及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多个层级的机制,确保全方位、多角度的关怀[9]。还可通过团队心理辅导、户外拓展训练、一对一心理咨询、电话、QQ等多种方式,助力他们克服心理问题。

(三)搭建专业人才平台,强化寒门学子就业指导

采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开展贫困生就业帮扶[10]。首先,选拔出具备心理学知识、教育学方法、社会工作理念的人员;其次,在招聘就业指导教师或学工人员时,倾向于社会学、心理学或教育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最后,成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协会,通过定期举办会议、开展培训活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专业性和服务质量。

(四)提升社会资本质量,优化社会资本结构

通过两方面增强贫困生社会资本,优化质量和结构。首先,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拓展和巩固已有的社会网络,为未来的就业创造更多可能性。其次,鼓励学生建立新的社会网络。有助于贫困生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求职的针对性和成功率[11]。

四、结论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日益突出,帮助其实现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努力。一方面,通过经济援助措施,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使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业和就业上来。另一方面要加强其心理援助和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而增强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建立健全帮扶工作机制,才能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为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朝武.高等学校贫困生就业救济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7):77-79.

[2]钟云华,王骄华.四维资本视角下贫困生就业困难的根源及其精准化解路径[J].教育文化论坛,2022(01):69-76.

[3]戴勇.高校贫困生就业援助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35-36.

[4]陈爱娟.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08):100-101.

[5]周梅,刘彤.关于扶助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S2):186-188.

[6]周剑平.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5,(04):317-319.

[7]孙建军.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158-160.

[8]蒋翠珍,罗传勇,余来文.贫困代际传递、人力资本与毕业生就业流动——基于Box-Cox的分位数回归修正模型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03):38-51.DOI:10.13676/j.cnki.cn36-1224/f.2020.03.004.

[9]李军.金融危机视野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112-114.

[10]邓晓红,张洁,卢洋,等.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1):86-91.

[11]周鑫.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幸福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36-38.

基金项目:重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会关于2023年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课题研究立项:一般课题《后疫情时代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机制及其提升路径研究》(编号Z5623000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