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

程健杰
  
学术与研究
2024年23期
身份证号码 413025197108050017

摘要:水利工程,作为人类对自然水文过程的重要干预,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水利工程如水库、堤坝和灌溉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管理和防洪保障。然而,另一方面,它们也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动模式,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水文过程的改变以及河床形态的重塑。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流生态系统;影响;改善措施

一、介绍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水利工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灌溉系统、水力发电、防洪减灾到水资源调配,它们塑造了城市的面貌,推动了农业的进步,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基础保障。然而,这些工程在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作为地球表面最活跃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不仅滋养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群,还承载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服务的重要功能。因此,理解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已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水利工程,如水坝、堤防、河道整治和跨流域调水等,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态,打破了原有的水文循环,对生物栖息地和种群迁移产生了显著影响。比如,大坝的设置往往构建了一道屏障,阻碍了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天然迁移路径,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灭绝。此外,水利工程改变了水的季节性分布,可能引发洪水或干旱,进而影响到河流沿岸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区。

面对这些挑战,全球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政策制定者正在探索和实践新的设计理念与策略,以实现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的和谐共生。这包括推广生态友好的工程设计,如生态流量管理、鱼类过鱼设施、河岸缓冲带建设等,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GIS和模型模拟,来精细评估和管理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

河流生态修复,作为应对策略之一,着重于恢复河流的自然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确保河流健康。通过洪水调度、河道重塑和植被恢复,这些修复工作旨在恢复河流的稳定性,增强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例如,在浙江省海宁市的辛江塘河道整治工程中,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防洪能力,还显著提升了水质,恢复了生物多样性,同时也节省了工程成本,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效益。

二、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且多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从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生态服务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从物理角度看,水利工程如水坝和堤防的建设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态,形成了静态或是受控的水流环境。原本自由流淌的河流,其水动力条件被人为调整,水位的升降、流速的快慢以及洪水的频率都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的自然地貌产生了重塑,比如河道的拓宽、弯曲度的改变以及河床的抬升,这些物理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河流的搬运能力,导致沉积物的重新分配,进而破坏原有地貌平衡。

化学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质变化上。水坝的阻隔使得水体停留时间增加,这可能引发水体中污染物的积累,比如营养盐、重金属等,从而影响到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水体温度的改变可能影响溶解氧的饱和度,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压力。此外,水利工程导致的水文周期变化可能使得有毒藻类的爆发频率增加,对人类饮用水源和生态系统产生威胁。

生物影响是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的另一重要方面。水坝和堤防的建立往往形成了生物迁移的障碍,特别是对洄游鱼类而言,它们的繁殖和迁移路线可能被截断,这直接导致了种群数量的下降,甚至某些物种的灭绝。此外,人工调节的水位和流速可能破坏了生物的生命周期,如繁殖、觅食和躲避天敌的习性。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会引发食物链的断裂,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服务影响则是通过影响河流的自然功能来体现的。河流不仅是生物栖息地,也是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通道,它们参与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和养分循环。水利工程改变了这些过程,如减少了径流,影响了养分的输送,可能导致下游地区的生态问题。同时,河流的洪水调控能力减弱可能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而过度的水资源开采则可能引发干旱问题。

以浙江省海宁市辛江塘河道整治工程为例,尽管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防洪能力,但在初期实施中也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如破坏了原有的生物栖息地。然而,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包括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植被恢复和洪水调度,不仅恢复了生物多样性,还改善了水质,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维度、复合性的,包括了物理形态、水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的改变。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通过生态友好型设计、科学的修复措施以及持续的监测评估,努力实现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的和谐共生。

三、改善措施

面对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科学家、工程师和政策制定者正在探索和实践多种策略和措施,以减轻这些负面影响,并构建一个更加协调的环境。这些改善措施包括了预防、缓解和修复等多方面。

预防措施着重于在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将生态保护纳入考虑,以减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初始破坏。这包括了采用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比如在设计水坝时,设置鱼类过鱼设施,以允许鱼类自由迁移;在河道整治中,保留一定比例的自然河岸,提供生物栖息地;在跨流域调水工程中,考虑到生态流量的保持,以满足河流生态的基本需求。

缓解措施主要针对已经发生的影响,采取措施来减轻或补偿这些影响。例如,通过洪水调度,保持一定的洪水频率和强度,以恢复河流的自然周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通过河岸缓冲带建设,减少径流污染,改善水质;通过植被恢复,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能力。

修复措施主要是对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恢复其自然功能,以实现河流健康。这包括了河流重塑,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和功能,比如洪水后退、堤防后靠等;通过鸟类过鱼设施和栖息地加强结构,改善生物的迁移和栖息条件;通过水质改善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以浙江省海宁市辛江塘河道整治工程为例,该工程在初期实施中,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然而,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包括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植被恢复和洪水调度,不仅恢复了生物多样性,还改善了水质,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充分显示了改善措施在恢复河流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

改善措施的实施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结合水文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水利工程的生态化转型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技术。同时,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是改善措施成功实施的关键。

结束语

在面对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之间的冲突时,我们应采取综合的、生态导向的管理策略。这包括设计更环保的水利工程,如生态友好型水坝,以减少对鱼类迁移的阻碍;实施河流恢复项目,恢复河床的自然形态,促进生态多样性;以及通过科学的水资源调度,平衡人类需求与生态需求。未来,随着环境意识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期待能够找到更多创新的方法,使水利工程成为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的助力,而非阻力。

参考文献

[1]王猛, 彭笑孔, 周明明.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 (06): 85-88.

[2]赵晓珊, 董彭旭, 冯可心, 姜兵, 杜慧玲, 于晓英, 孙健, 李秀媛, 张乐天, 李广来.肇兰新河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改善对策[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4, 14 (03): 856-866.

[3]钟誉嘉, 陈仁彪, 华锑钇, 谭立.北京中心地区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绩效提升优先度研究[J].中国名城, 2024, 38 (04): 46-5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