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摘要:本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展开论述,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梳理各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就,把握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取向,关注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传承与变迁,引导学生反思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情境体验等途径,营造沉浸式的文化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博物馆、非遗传承等课外资源,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在课内外、线上下参与传统文化学习,使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高中历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历史教师肩负着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重任,通过细致的课前准备,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维度,提炼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化元素,如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与佛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盛唐文化、宋明理学以及明清时期的考证学等,以儒家文化为例,仁、义、礼、智、信等核心理念,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基石,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思想的精髓,体会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与时俱进。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如何在历史中积淀、发展、创新,如何影响并推动社会发展,比如汉代的儒学独尊促进了封建正统观念的形成,唐宋时期理学的兴起推动了社会伦理秩序的建立,考证学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的转型。通过纵向梳理传统文化的历史嬗变,学生可以深刻理解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比如儒家的"以和为贵"思想,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启迪;中庸之道、尊师重教等理念,对于塑造现代人的人格修养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当下社会问题,思考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将传统智慧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源泉。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课为例,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历史教师可采取多种创新教学方法,历史教师可精心挑选反映传统文化精华的文献素材、历史典故、文学作品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主动发现和感悟蕴含其中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比如学生可以通过研读《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体会"仁""善""礼"的思想内涵;通过赏析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作品,领略"诗教"的巨大影响力;设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议题,如"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国学经典与现代生活的关联"等,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在小组互动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从不同角度切入传统文化议题,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文化认知。
历史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沉浸式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诵读会,在吟诵声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组织国学经典演讲比赛,让学生在演讲中领会经典名句的哲理性和普适性;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体验和感悟。历史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恢弘与厚重。情境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使枯燥的文化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此外,历史教师还可以邀请国学大师、非遗传承人等文化专家走进课堂,为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体验。文化专家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国学经典,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传统技艺,为学生打开通往传统文化的窗口。学生能够近距离聆听大师讲学,亲身体验非遗技艺,沉浸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这种面对面的文化交流,能够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由衷地产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利用课外资源,拓展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途径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仅靠课堂教学难以全面涵盖,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外资源,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学习平台。首先,教师可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传统文化典籍。推荐国学经典读物,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哲学著作,《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巨著,《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文学选集,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国学社团,开展传统文化主题读书会、经典诵读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
当前,网络上涌现出诸多优秀的国学学习平台和应用,如中华经典古籍库、国学网、书法网等,提供了海量的传统文化资源。推荐优质的国学网站和APP,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比如利用"每日一首诗词"小程序,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古诗词之美;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公开课"视频,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国学交流,参与传统文化主题讨论,在互动交流中深化文化认知。
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了从远古到近代的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可以在参观中近距离观察文物,了解器物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学生可以通过一件件青铜器、瓷器、字画等文物,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参观民俗博物馆,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体会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而走进民俗村落,学生则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观看民间工艺的制作、聆听古老的民间故事、参与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都能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结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力量源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是党和国家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时代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选择。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重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整合多方资源,拓宽传统文化学习渠道,构建课内外、线上下协同发力的立体化传统文化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方红霞.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智力,2023,(21):85-88.
[2]张娟.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0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