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实践策略

魏秀娟
  
学术与研究
2024年34期
皋兰县第四中学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的实践策略,阐述了两者的内在联系,指出在价值理念、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上的契合点,分析了融合的现实意义,包括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培养核心素养等,提出了具体融合策略,涵盖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资源建设、教师培训、评价体系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文章强调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以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思政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的内在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精华凝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学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价值理念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一致性。"仁"的理念强调爱人利物,与当代社会强调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相契合;"义"的精神强调正义和道德,与公平正义的现代追求不谋而合;"礼"的规范要求尊老爱幼、以礼待人,这与现代社会的文明礼仪和人际和谐的追求相吻合;"智"的追求鼓励学习和创新,这与当今社会对知识和创新的重视不谋而合;"信"的品德强调诚实守信,这是现代社会和谐运转的基础。

教育目标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这与思政课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度一致。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追求,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这与思政课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目标不谋而合。传统文化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与思政课培养学生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的目标相通。在内容体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历史故事和哲学思想,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思想资源。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如"物极必反""中庸之道"等,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独特的思维工具和方法论指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魅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文化体验和思想碰撞,比如通过分析孔子、孟子等古代圣贤的事迹和思想,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通过比较古今中外的治国理政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和思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可以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道家的"顺其自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墨家的"兼爱非攻"可以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和平理念,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和"大德大才"的追求,可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品格。通过学习古人的奋斗精神和人生智慧,学生可以获得面对现实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这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和教学艺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教育的连接点,可以开发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思政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通过系统性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其在新时代语境下的重新诠释和应用,有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融合还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在思政课中系统介绍和深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向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和意识,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理念,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等,对于应对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文化冲突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的具体策略

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的有机融合,需要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采取系统性的策略,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思政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传统文化内容,并将其与思政课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观进行对接。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创新融合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法,如"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意识。

在教师培训方面应当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训,提高他们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能力。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研修班和实地考察活动,鼓励他们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比如可以组织教师到孔子故里曲阜、黄帝故里新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评价方面应当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纳入评价指标。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可以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设立传统文化角,展示传统文化艺术品和学生的优秀作品;可以在校园中设置传统文化名言警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以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包粽子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在家校合作方面,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中来,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格局。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深入挖掘两者的内在联系,充分认识融合的现实意义,并采取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核心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应当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合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石炜君.传文化强思想铸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02):5-7.

[2]明成满,赵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研究[J].文教资料,2024,(01):59-62.

本论文系兰州市2024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LZSZZX202405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