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法治思想三进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

李树成
  
学术与研究
2024年38期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新时代法治思想“三进”工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文章首先概述了新时代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创新与发展,随后详细阐述了构建系统法治教材体系、建立更新机制及强化学生法治思维与信仰等实施路径。在保障机制方面,提出了组织、师资、制度及资源等多维度的保障措施,旨在确保新时代法治思想有效融入教育体系,促进学生法治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法治思想;“三进”工作;实施路径;保障机制

引言: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新时代法治思想成为指导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将法治思想“三进”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法治人才的关键举措,不仅是对国家法治建设的有力支撑,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分析新时代法治思想“三进”的实施路径,并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与策略指导。

一、新时代法治思想概述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法治思想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这一思想不仅是对传统法治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与理论升华。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确保了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有效实施。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再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发展道路和正确方向,彰显了我国法治建设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这些核心内容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石,为新时代法治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二)新时代法治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新时代法治思想在继承传统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一方面,它强调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认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一创新不仅丰富了法治的内涵,也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新时代法治思想更加注重人权保障,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原则,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社会秩序。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时代法治思想还积极探索“互联网+法治”的新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法治工作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法治的温度与力量。这些创新与发展,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独特优势,也为全球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新时代法治思想三进的实施路径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深入推动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是全面依法治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这一战略部署旨在将法治精神根植于青少年心中,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是新时代法治思想“三进”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构建系统完备的法治教材体系--进教材

法治教育的基石在于教材。为实现法治思想的有效传播,必须构建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贴近实际的法治教材体系。这套教材应涵盖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础法律知识,同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法治基本理论和原则。此外,教材编写还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法律实践等形式,增强教材的吸引力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深刻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价值。

(二)建立定期更新机制,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进课堂

法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因此,法治教材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法治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要求。为此,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教材更新机制,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教材内容进行评估、修订和补充,确保教材内容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同时,还应加强教材编写的开放性和透明度,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法律实务界的广泛参与,共同为法治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这一机制,使法治教材成为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法治实践的重要载体。

(三)强化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进头脑

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威严和公正,从而激发他们对法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应加强法治文化的熏陶和浸润,通过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精神的熏陶和感染。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法治成为学生内心深处的自觉追求和坚定信仰。

三、新时代法治思想三进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1、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为高效推进新时代法治思想“三进”工作,首要任务是成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参与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应由高层领导挂帅,成员涵盖司法、教育、民政、宣传等多个关键部门负责人,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需明确职责分工,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确保“三进”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例如,在某市推进法治思想进校园工作中,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教育部门与司法行政机关的合作,共同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课程,组织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同时,领导小组还建立了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校、师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工作方案,确保法治教育贴近实际、深入人心。

2、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三进”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因此,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局面尤为重要。这包括加强政府内部各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无缝对接;同时,积极引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等外部力量,共同参与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动。以法治思想进社区为例,地方政府可联合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法律服务机构等,在社区内设立法律咨询点,定期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日等活动,解答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线上法治宣传阵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发布法治资讯、以案释法等内容,拓宽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多方联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师资保障

1、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作为法治思想传播的第一线工作者,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三进”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是提升师资质量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我们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法律理论、教学法、案例分析等专题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法律动态和教学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研讨会等活动,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例如:某政法大学每年都会举办“法治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邀请国内外知名法学专家、学者为一线教师授课,通过专题讲座、工作坊、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该校还建立了“双师型”教师制度,鼓励教师到法院、检察院等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生动有趣。

2、引进优秀人才

除了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外,引进优秀人才也是提升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和中小学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具有深厚法学功底、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人才加入法治教育队伍。这些人才不仅能够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三进”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以某中学为例,该校在招聘法治教师时,特别注重候选人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近年来,该校成功引进了一位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曾在知名律所工作的法学博士担任法治课程主讲教师。该教师凭借其深厚的法学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深受学生喜爱。同时,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律辩论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思辨能力。明

(三)制度保障

1、完善课程设置制度

在新时代法治思想的传播与教育中,完善课程设置制度是首要任务。这要求教育部门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职业教育的各个阶段,将法治课程纳入必修体系,确保法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针对性。例如,可以在中小学开设“法治启蒙”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讲解,让学生初步树立法律意识和规则观念;在大学阶段,则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等专业课程,深入解析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要求。同时,鼓励跨学科融合教学,如将法治元素融入历史、政治、经济等课程中,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法治教育体系。

2、建立考核机制

为确保法治教育成果落地生根,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至关重要。这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也包含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对于学生,可以通过闭卷考试、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检验其对法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而对于教师,则应将法治教育的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学生反馈、同行评价、教学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其教学质量与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法治教育研讨会、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教学质量。

3、强化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推动法治教育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方面,对于在法治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应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表彰,如设立“法治教育优秀教师奖”,提升其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对于积极参与法治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机会,如提供实习岗位、奖学金倾斜等,激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成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法治教育创新项目基金,支持师生开展法治教育研究与实践,为法治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四)资源保障

1、加大投入力度

在新时代法治思想“三进”(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的征程中,首要任务是确保资源的充足供给。这意味着政府及社会各界需加大对法治建设相关资源的投入力度。具体而言,财政上,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法治宣传教育材料的编印、法治讲座的举办、法治文化活动的组织等,确保每一项活动都能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以“进校园”为例,可以通过增加法治教育课程的课时,聘请专业律师或法官作为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学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案例分析,这些都需要相应的资金作为后盾。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开发法治教育APP、建立在线法律咨询服务平台等,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以提升法治教育的覆盖率和实效性。

2、拓展资源渠道

除了增加投入外,拓展资源渠道同样是实现新时代法治思想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这要求我们在资源获取上打破传统界限,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合作,通过共建法治教育基地、联合举办法治论坛等形式,共享优质法治教育资源。比如,与高校合作开设法治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真实案例中学习法律知识,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媒体资源,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法治理念和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特别是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因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法治宣传的重要阵地。通过制作并发布一系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法治宣传内容,可以有效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促进法治思想的深入人心。

四、结束语

新时代法治思想的深入实施,离不开系统而有效的路径规划与保障机制的支撑。通过构建完备的法治教材体系、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强化法治教育与信仰培养,以及加强组织、师资、制度和资源等多方面的保障,我们能够确保法治思想真正融入教育血脉,成为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石。随着这些措施的不断完善与落实,新时代法治思想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生根发芽,为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立德树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培根铸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J].民主与法制,2022(16):46-49.

[2]蔡荣,武卉昕."典"说法治:将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6):35-38.

[3]袁芳.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开展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一体化设计[J].北京教育:德育,2022(4):51-57.

[4]刘蕙,薛金池.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析[J].大庆社会科学,2023(3):14-17.

[5]本刊编辑部,岳永华.用好思政课新教材扎实推进"三进"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9):1-1.

[6]袁芳.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开展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一体化设计[J].北京教育:德育,2022(4):7.

李树成,男,汉族,1977-9,河北唐山人,天津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法学教学研究。

课题:2021年度天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课题名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研究,课题编号:CIE21015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