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校社共育视野下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家校社共育”已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中小学思政教育领域,如何打破传统单一主体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实现思政教育的一体化,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家校社共育视野下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家校社共育;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
一、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实现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步骤。首先,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在思政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分工至关重要[1]。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应当承担起思政教育的基础性职责,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学校作为专业化教育机构,拥有专业的思政教育师资和系统的课程体系,应当主导思政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实施,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引导。社会则是一个广阔的学习和实践舞台,各类社区、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可以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助力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理解和践行思政教育内容。在明确了角色定位与建立了沟通平台的基础上,家校社应共同规划和实施思政教育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结合教学大纲,设计涵盖家庭、学校、社区三个维度的思政教育主题活动,如“家庭美德传承月”、“校园法治宣传周”、“社区志愿服务日”等,引导学生在不同场景中体验和实践思政教育内容。家庭和社区则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配合学校活动,开展相应的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活动,如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红色经典、参观革命历史遗迹,或者组织社区环保公益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形成家校社思政教育的合力。
二、共同制定教育目标
共同制定教育目标是实现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基于国家教育方针,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校社应围绕这一核心目标,结合青少年成长规律,共同商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思政教育具体目标。首先,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制定详细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2]。这些目标应涵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等多个方面,如掌握基本的道德法律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尊重他人、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态度等。同时,学校应将这些目标明确告知家长和社区,以便他们了解和支持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其次,家庭在思政教育目标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与学校协商确定家庭教育阶段性的思政教育目标。家长还应定期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家庭教育目标,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最后,社区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应结合社区资源和特色,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社区思政教育目标。例如,利用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开展职业启蒙、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公民责任感。
三、构建多元化教育环境
构建多元化教育环境是实现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充分利用家庭、校园、社区的不同场景,创设生活化、情境化的思政教育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触、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首先,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观看新闻节目,讨论时事热点,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示范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良好品质,让孩子在观察模仿中内化这些道德规范。此外,家长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家庭聚会等时机,讲述家族历史、家乡故事,激发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其次,校园是思政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创设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历史课、语文课等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思政教育内容;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主题升旗仪式、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公开场合表达观点、锻炼口才,提高思政素养;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电子屏等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最后,社区是思政教育的广阔天地,社区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体验。例如,社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让他们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增强历史使命感;社区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合作,开展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环保行动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角色,培养社会责任感。
结语:
推进“家校社共育”视野下的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不仅是对新时代教育需求的积极响应,更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深度关切。只有当家庭、学校和社会携手并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提升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最终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广. 科学家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探赜[J]. 辽宁教育, 2024, (08): 35-38.
[2]赵轩.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探析[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03): 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