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赋能小学数学备课:个性化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类教育技术层出不穷,其中尤以数字技术为典型代表。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借助多元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展开小学数学备课工作,精准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筛选个性化教育资源等,继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全面增趣添彩,切实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目的。本文即就数字赋能小学数学备课展开讨论,以期为数学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数字赋能;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打开了崭新的教学渠道,并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机遇。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教师可以广泛借助于数字分析手段精准判断学生学情,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学习目标及计划,继而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天赋。在现代教育中,数字技术以精准的数据分析、定制化的教学资源、灵活的教学安排、即时的反馈,极大地提升了备课效率和教学效果,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在属于自身的“最近发展区”中得到最优成长,因而具有广泛的实践应用价值。
一、借助数字技术,分析学生个性化需求
对学生进行精确评价是实施个性化备课的关键步骤,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工厂中的产品,千篇一律。在个性化备课之前,数学教师应对学生的基础数学水平、数学兴趣、潜在学习水平进行全面检测,将检测结果作为备课的依据。而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解决学习管理系统记录学生的作业成绩、测试结果、在线学习活动等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和常见错误[1]。在此基础上,借助学习分析软件跟踪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的行为,包括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学习时间的分配等,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及学习基础。有了数据的支撑,教师可以更为精确且高效展开备课工作,后续的教学安排也会更加科学合理。
二、聚焦学生学情,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
在借助数字技术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兴趣、潜在学习能力后,数学教师需要结合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通常而言,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目标分为ABC三个层次,层级之间的教学目标应该呈逐级递增的形式,目标难度也应依次递增。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期间制定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A类基础扎实,知识接受能力强,学习效率高,成绩较为优秀,因而可以将该层级的教学目标制定为: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分数,如食谱、测量或游戏中,并尝试不同的方法(如绘图、数轴、实物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类学生综合能力较强,教学要求也相对更高。B类基础一般,数学能力尚可,学习比较自觉,有上进心,成绩中等。这部分学生有较强的的进阶空间,需要教师加以鞭策,保障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分数知识,达到或者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如能够比较和排序简单的分数,利用分数解决一系列简单问题等。而C类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困难。这类学生各方面水平较为薄弱,应以抓牢基础知识为主,同时要多鼓励,多表扬,设立进步奖励,逐步消除其学习倦怠,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筛选数字资源,适配个性化教学内容
小学生对数学存在畏难心理是普遍事实,而造成这类现象的主要成因就在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对学生的基础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要求较高。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也因人而异,若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则无疑会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出现,不仅会进一步增加学困生的畏难情绪,也会让优等生感到兴趣寥寥,产生消极心理[2]。由此可见,教学内容及资源的个性化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测量”的备课中,对于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基础概念的视频或微课,如如何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如何使用量杯进行容量测量,视频应包含清晰的步骤演示和解释,以逐步打牢基础,削减其畏难心理。对于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在视频的基础上提供基础的测量习题,如简单的长度测量题目、重量计算题目,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提供逐步递增的习题难度,如开始时提供选择题和填空题,逐渐过渡到应用题。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定制课件,如使用视觉效果丰富的课件帮助视觉类学生,融入更多的动手操作及互动内容,以调动其参与能动性。
四、立足学生发展,应用个性化教学策略
应用个性化教学策略是数学备课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学生基础水平的广泛差异性、内在需求的异质性,学生在知识接收效果和程度上也有所不同。如针对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需要以点拨和引导为主,而对于水平较高学生,则需要以自主探究为主。通过教学方法应用的个性化,充分对接学生的学习基础,全面贯彻因材施教,达到提高整体教学成效的目的[3]。如在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的备课期间,在借助数字技术了解学生学情后,教师可以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以口授的形式,为学生传授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设计一系列较为简单的课堂练习任务。对于中等学生,这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拥有较好的数学基础,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具备较强探究性的课堂任务。如在传授基础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学生制作自己的方向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不同的方向(如“向北”、“向东南”),在课堂上进行方向卡片的配对游戏,学生需要找到描述相同方向的卡片配对,以充分锻炼其方向辨别能力。A类学生,除去设计一系列探究性更强的任务外,教师也可以融入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如让同学们戴上VR眼镜,走进不同场景,探寻不同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来回切换场景,给予学生更为全面的方位识别体验,进一步提高其空间思维和实践能力。
结论: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中,数字技术表现出十分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依托于数字赋能,为教师的备课工作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以有的放矢地展开个性化教学工作。小学数学教师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走进时代前沿,乐于、善于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数据,并以此为依据科学制定教学目标、适配教学内容等,确保每一位学生均能从数学课堂中取得最优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铁清. 优化教学方式从深化集体备课研究开始——以小学数学备课研究为例 [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4, 40 (02): 1-5.
[2] 张红霞.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探讨 [J]. 中国新通信, 2024, 26 (09): 161-163.
[3] 季欣欣. 小学数学提高备课有效性的方法策略 [J]. 数学大世界(下旬), 2023, (01): 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