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汪超
  
学术与研究
2024年40期
营山县柏林完全小学校 637745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和构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需求和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一个全面、多维的教学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教学评价;人教版化学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任务。本文以初中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新教材)为背景,探索适应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

一、背景与理论基础

1.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育中,通过设计实验和探究活动,教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探讨化学反应速率时,教师不仅需讲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或浓度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当前化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化学教学评价体系在实施中存在多项局限性。传统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知识的记忆与再现,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例如,大多数化学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和简单应用,较少涉及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这种评价方式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评价体系需要向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确保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真实反映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

3.国内外评价体系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多国教育改革显示,教学评价体系向核心素养倾斜是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美国,NGSS(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强调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能力的评价,这对中国化学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中国在推动课程改革中也逐步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例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推行的“学科核心素养评价项目”,通过学生的项目作业、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些改革经验表明,教学评价体系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科学探究能力及其问题解决能力,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章通过定义核心素养和分析当前评价体系的不足,以及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揭示了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种评价体系更适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1.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涉及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程为例,教学目标包括使学生理解化学基本原理与概念,如化学反应的类型、能量变化等,同时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此外,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例如通过讨论化学品的环境影响,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增强其对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2.评价方法的创新

评价方法需多样化,以适应不同教学目标的评价需求。传统的书面考试主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因此,除了书面考试,还应引入其他评价方法,如实验报告评价、口头报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实验报告评价可以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及结果分析能力,口头报告则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则有助于学生形成反思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例如,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并执行一个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之后每位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口头报告,同时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此来全面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

3.教学与评价的实践应用

教学与评价的有效结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与核心素养相关的教学活动,确保评价方式与教学活动相匹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如使用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和评价,例如使用化学模拟软件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和项目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评价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这种教学与评价的实践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教学评价体系是对现有评价机制的突破与创新,旨在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传统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考察,忽略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技能、批判性思维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实现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撑。这一评价体系强调评价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结合,将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纳入评价范围,确保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方法的创新则体现在书面考试与实验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的结合,确保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评价。教学与评价的实践结合,使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评价闭环,真正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17).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红. (2020).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化学教育》, 41(6), 45-49.

[3]张丽. (2019).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评价改革的路径探索》. 《基础教育研究》, 8(3), 76-81.

[4]陈晓明. (2018). 《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化学教学与评价》. 《课程·教材·教法》, 38(10), 58-6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