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启蒙教育双向赋能可行性与路径、效果研究

薛粲姝 刘子璇 王思进 何雯雅
  
学术与研究
2024年43期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海 201209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况分析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设计一套启蒙教育与非遗文化相互促进的方案,并在幼儿园实施了调查研究。研究总结了非遗文化与启蒙教育相结合的地域性、正向外部效应、阶梯性、逐步性和多方参与性等特性。此外,构建了非遗文化与启蒙教育相互影响的因素模型,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资金支持、教育体系化、技艺复杂度、创新投入是影响双向赋能最关键的四个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政策优化建议和激励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幼儿群体;双向赋能

中图分类号:G40-052.2

1引言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启蒙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将非遗文化与启蒙教育相结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弘扬,也是对未来人才的培养与塑造。

非遗文化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民俗、手工技艺等,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学习和体验这些文化,儿童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启蒙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非遗文化恰恰为这种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但是,在这个社会发展神速的历史阶段,有效地保存和传递这些文化遗产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是孩子们接触各类文化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幼儿园中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并理解自己所在的文化环境,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启蒙阶段的教育可能还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动力。该项目结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启蒙教育的创新方法,通过兴趣引导,从幼儿开始培养其对文化的认识。项目旨在探索非遗文化在创新和活力方面的潜力,并研究其与启蒙教育互补增强的可能性。

目前许多研究者已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递方法及其成效进行了探讨。其中,非遗文化与启蒙教育互动的研究尤为重要且具有创新性。为此,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能够提升儿童对非遗文化教育兴趣的有效方法和增加吸引他们的非遗文化传播手段上。此外,通过实地调研,我们更好地理解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通过采访教师、学生家长和幼儿,以及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式,在幼儿园中试验非遗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的启蒙教育中展现其价值。本研究旨在考察是否可以通过新媒体等手段让公众真正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研究还旨在探寻非遗文化与幼儿启蒙教育之间的自然联系及更有效的互动策略,以便为这一领域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持。

2 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2.1 国家法律政策推动

文件指出,我国目前对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目标分为两步: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到203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彰显。在具体措施中指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2]。由此可见,国家出台文件对非遗文化与启蒙教育的有效结合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另外,各个省市地区也针对本地的区域文化和相关条件等提出了系列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措施和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在法律层面,国家和各地区的支持与推动为非遗文化与启蒙教育的双向赋能提供了可靠保障。

2.2 社会层面关注度持续上升

通过对图1和图2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学术研究领域。从知网过去十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版文献数量汇总数据可以看出,相关研究呈快速增长趋势,表明各界对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然而,尽管自2006年至2021年共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数量的增长近期却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我们仍然面临着保护这一宝贵遗产的重大挑战。

本研究通过抽取样本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其中有效回收768份。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非遗文化传承有一定的了解程度,但了解情况并不理想;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支持程度,对启蒙教育与非遗文化双向赋能的支持程度,以及选择会继续关注启蒙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媒体宣传的比例均在60%以上,且75%以上的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支持力度以及多方资源的整合。

3 启蒙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联系及非遗文化传承影响因素分析

3.1 实地调研的总结与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分别在上海市、四川省、广西省的代表性幼儿园进行走访及活动宣传。通过带有非遗文化元素的剪纸、绘画等简单手工类活动,收集幼儿群体行为反馈,并对幼儿教师进行采访,了解非遗文化在幼儿群体中的接触频率、接受程度及相关影响等,并结合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结论:

3.1.1非遗文化对启蒙教育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精心策划“3D沉浸式体验”与“游戏化人物融合”等高度互动、趣味盎然的新型教学活动,我们将传统剪纸的雅致、皮影戏的灵动、活字印刷的智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融入幼儿教育的课堂之中。惊喜地发现,幼儿们展现出非凡的创意与想象力,能够自如地将现代生活元素融入古老的文化工艺创作之中,比如,从传统剪纸艺术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立体纸板玩具。这一发现激励我们进一步挖掘能够深深吸引幼儿兴趣的文化媒介,采用二维与三维灵活转换的工艺设计模式,对传统非遗文创产品进行革新,使之更加贴近并满足当代青少年的兴趣偏好及消费期待。

据教师们的反馈,非遗文化走进校园的活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幼儿们的学习热情与好奇心,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包括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及文化鉴赏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民族文化的种子,增强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自豪感,为培养未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期观察下,可以发现非遗文化活动对启蒙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幼儿群体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行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上;非遗文化对启蒙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它不仅能够丰富孩子们的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和创造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1.2非遗文化对幼儿群体的传承需要简易化和创新化的过程

非遗文化在幼儿启蒙中能够实现渐进式、梯度化教育。非遗文化对幼儿群体的传承亟需一个既简易化又创新化的过程,旨在通过简化复杂的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元素和趣味互动,使幼儿能够轻松亲近并享受其中,从而在快乐中学习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多样化的非遗文化宣传实践中,我们深刻洞察到幼儿群体面对复杂工艺时易产生的困惑与排斥情绪,而一旦内容变得简单直观且富含趣味性,孩子们便能自然而然地萌发出浓厚的探索欲与喜爱之情。尤为关键的是,幼儿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接纳展现出一种层次分明的梯度性特征。通过巧妙地在复杂工艺流程中融入动画角色等创新元素作为桥梁,我们能够引导孩子们从浅尝辄止到深入探索,逐步构建起对非遗文化的深厚兴趣。这种循序渐进、梯度递进的非遗文化教育策略,不仅成效显著,更为非遗传承与启蒙教育的深度融合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实现了两者间的相互滋养与促进。

3.1.3非遗文化传承具有较强地域性

在非遗文化传承的广阔画卷中,各地依托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地域优势,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实践图景,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共性的挑战。以广西省为例,其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使得幼儿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本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与浓厚兴趣,这为非遗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观四川省,通过巧妙地将川剧、民俗节日、孝道文化等特色资源融入幼儿园教育,同样实现了文化的深植与传承。然而,这两地共同面临的挑战在于经济资金条件的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系统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多样化活动的持续开展。

相比之下,上海市凭借其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为校园活动提供了更为充裕的资源与支持,能够引进并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文化教育活动。然而,尽管活动丰富多彩,但幼儿群体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兴趣程度却未能如预期般高涨,这或许提示我们在非遗传承过程中,除了物质条件的支持外,还需更加注重文化内容的亲和力、教育方式的创新性以及幼儿心理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实现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在各民族、各地域都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样式。幼儿园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就需要结合所处地域、所属民族,选取最有代表性的项目[3]。

3.1.4非遗文化与启蒙教育双向赋能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根据调研结果,多方均认为在非遗文化传承中至关重要的是专业性,即非遗传承人是关键因素;在幼儿教育方面,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的重视和引导;同时,家长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群体学习的影响不言而喻;政府与教育局方面,包括社会公益力量是不可或缺的,现阶段我国的非遗教育与活动开展仍需社会各界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3.2 具体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文献及调研结果分析,最后得出影响非遗文化传承的关键因素有非遗技艺难度、资源投入程度、教育化水平等,具体如下:

3.2.1非遗文化技艺学习难度大

非遗文化技艺的复杂性与高难度,构成了其传承过程中最为直接的挑战。众多非遗项目因缺乏年轻传承人的注入而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其精细繁复的工艺流程往往难以立即吸引幼儿及青少年群体的关注与兴趣。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非遗传承人才的稀缺,加之现有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与福利待遇的欠缺,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难以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实现从难到易的转化,进而阻碍了其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与继承。因此,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激励,优化培训机制,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与福利待遇,成为破解非遗文化传承难题、激发年轻一代兴趣与参与度的关键所在。

3.2.2创新投入有待加强

在幼儿群体的传承实践中,单纯的文化复刻往往难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与热情。相比之下,通过巧妙融入“游戏+”与“玩具+”等创新载体,不仅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更极大地提升了幼儿群体的参与度和兴趣度。这种创新传承模式,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尽情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还促进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同。由此可见,创新在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要求我们在尊重与保护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创造出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富含文化底蕴的新形式,立于传统,勇于创新,是我们在非遗传承与发展道路上必须坚守的核心原则与不懈追求。

3.2.3资金投入需保障

经济基础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同样深刻影响着幼儿园非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此领域中,稳定的资金支持是各项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它如同血脉般滋养着非遗文化在幼儿心田中的生根发芽。经济基础、非遗传承人的薪酬待遇、文创产品的营收能力以及文化市场消费的潜力,共同构成了影响幼儿园非遗文化活动开展与民众关注度的多维度因素。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全面考虑这些因素,通过多元化的策略与手段,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2.4教育资源系统化、公开化

当前,非遗文化的教育传承正面临系统化缺失的瓶颈,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传承效率与影响力的提升。为此,构建一个系统化的非遗文化传承体系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政府及教育局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统一规划与支持,为非遗文化传承铺设坚实的基石。非遗传承人与教师的专业培训与沟通协调是系统化传承的关键环节。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与重视程度是非遗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系统化的非遗文化传承体系需要从政府支持、教育融合、专业培训、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共同发力。每一环节的紧密衔接与有效配合,都将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启蒙教育的双向赋能产生深远影响,推动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教育资源公开化可以使社会各界共同监督、落实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与情况,有助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落地实现。

4 基于幼儿教育的非遗文化传承方案

4.1弘扬创新想法,拓展教学方式

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和游戏化学习等,可以让幼儿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在线教育、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兴趣度。例如,通过VR技术,幼儿可以“走进”历史事件,亲身体验历史场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4.2“非遗文化+”的多方合作

政府的支持是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地方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非遗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学习非遗项目,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从小树立保护非遗文化的理念。

随着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可以通过开发非遗文化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例如,一些企业与非遗传承人合作,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满足了现代市场的需求。这种“非遗文化+商业”的模式,不仅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经济支持,也使得非遗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

科技的进步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非遗文化的记录、保存和传播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非遗传承人也可以将某种形态的非遗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上传到互联网,有形展示、传播进而为人们知晓和接受,最终渗透到受众的生活中[1]。许多非遗项目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形成了新的文化消费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嫣红.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探索[J].教育评论,2021,No.267(09):159-163.

[2]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3]张血玲.幼儿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与路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3):115-118.DOI:10.13603/j.cnki.51-1621/z.2017.03.023.

[4]王朝晖,陈成琳,朱乾锋.“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新媒体研究,2019,5(13):46-48.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19.13.025.

[5]张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教育中传承的价值与路径[J].山东教育,2015(Z5):16-18.

[6]澎湃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7]Batmaz,O EXAMIN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ENSITIVITIES AND OPİNİONS ON CULTURAL HERITAGE [J]. CORE,28 December 2022

[8]Ying Li, Peng Duan,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Volume 154,2019,Pages 20-2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