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改革

陈孙玉
  
学术与研究
2025年3期
顺昌县大干中学 3532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内容为依托,探讨了四项具体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因而教师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评价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价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涵盖中华文明起源至秦汉大一统等关键历史阶段,是学生构建历史认知的基石。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重复,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制订可执行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为学生搭建评价支架 ”[1]。因此,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成为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沉浸历史体验

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改革里,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沉浸历史体验至关重要。它打破时空隔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变抽象知识为直观感受,能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提升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助力教学评价改革走向深入。例如,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时,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地图和战争场景,营造紧张的历史氛围。随后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别扮演曹操、孙权、刘备等,模拟战前军事会议,讨论战略决策。学生们激烈讨论,分析各方优劣势,阐述出兵或防守的理由。教师借此观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从多维度评估学生历史素养,推进教学评价改革。

在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改革中,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带来的沉浸历史体验,能把晦涩知识转化为生动场景,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主动探究。在评价维度上,这种体验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丰富视角,助力教师从多方面评估学生能力与素养。

二、项目式学习与探究,培养自主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中项目式学习与探究对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意义重大。学生自主探索历史问题,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能深度挖掘知识。教师借此评估学生学习过程,使教学评价更全面,推动教学评价改革,为学生历史素养提升筑牢根基。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时,教师布置“探寻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项目。学生分组,自主查阅古籍、搜索学术资料,梳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要点,分析其在当下教育、管理、社会秩序构建等方面的价值。展示成果时,有小组制作对比图表,有小组演绎情景短剧。教师借此评估学生资料搜集、分析整合与成果展示能力,优化教学评价。

在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改革里,项目式学习与探究优势显著。学生围绕历史主题自主调研、协作解决问题,能主动获取知识,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依据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从多维度科学评价,为教学评价改革提供丰富素材,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三、跨学科整合与创新,拓宽知识视野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跨学科整合与创新,拓宽知识视野的优势突出。让学生从多学科汲取养分,借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环境基础,凭语文素养感受历史文化魅力。丰富的学习视角,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多元参考,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例如,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教师遵循新课程标准开展跨学科教学。历史课上,学生梳理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历程,了解其在贸易、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地理课中,分析丝绸之路沿线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理解交通路线选择的地理因素。语文课上,通过诵读《凉州词》等诗词,感受丝路文化的魅力。这种跨学科整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让他们全方位感知历史。教师也能从知识掌握、思维拓展、文化感悟等多维度评价学生,推动教学评价改革。

在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改革里,跨学科整合与创新拓宽知识视野十分关键。它打破学科壁垒,让历史与多学科知识相互交融,使学生从多元视角理解历史“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和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也能借此全面评估学生综合素养,优化教学评价,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历史教学改革。

四、反馈机制与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成长

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反馈机制与个性化指导不可或缺。它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依据个体差异调整教学。学生得到针对性建议,可精准改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真正促进全面成长,达成教学评价改革目标。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后,教师利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构建反馈机制。发现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内容虽能背诵,但对其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理解不足,且在分析战国时期战争特点时缺乏深度。课堂上,教师以对比方式,呈现变法前后秦国社会各方面变化,加深学生对改革影响的认知。课后,针对理解吃力的学生,教师提供简单易懂的案例分析材料,辅助其理解;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荐解读战国变革深层次原因的学术文章,拓宽其视野。在后续的单元测试与小组讨论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在历史学习之路上稳步成长。

在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改革中,反馈机制与个性化指导优势明显。通过课堂、作业、测试等多渠道反馈,教师能精准把握学生问题,“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驱动力与创造性思维”[3]。依据学生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助力其查缺补漏、强化优势,提升历史学习效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优化教学评价。

五、结论

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改革,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四个具体的策略,教师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初中历史教学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智彬.“标”“本”并济,灵活重构——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统编教材使用策略[J].福建教育,2024,(02):52-55.

[2]薛贝贝.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创新实践[J].教育,2024,(13):33-35.

[3]苏丽娟.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2024,(30):78-8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