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视角下省属高校经济学专业数字化素养培养创新探索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与教育变革的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聚焦省属高校经济学专业,剖析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对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的影响,提出整合科技资源优化课程、打造 “双师型” 师资、构建数字化实践平台等举措,旨在为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数字化素养 经济学 创新
一、绪论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业迎来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数字化转型促使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教育评价智能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生态。
对于省属高校经济学专业而言,顺应这一趋势至关重要。数字技术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海量数据与先进分析工具,有助于学生洞察经济规律,还能培养学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能力,提升专业竞争力。
二、省属高校经济学专业数字化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现状
当前,部分省属高校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虽提及适应时代发展,但对数字化素养具体要求缺乏明确阐述,导致培养方向不够精准。在课程设置上,传统经济学课程占比较大,数字经济相关课程开设不足,仅零散分布在少数选修课程中,难以满足数字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未能及时融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经济应用等前沿知识。
(二)师资队伍现状
多数教师在传统经济学领域知识扎实,但数字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仅停留在基础层面,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知识储备方面,对新兴数字经济理论和技术的掌握有限,难以在课堂上深入拓展数字化相关内容。教师在数字化素养培养中,本应扮演引导者和知识传播者角色,但因自身能力局限,作用发挥受限。
(三)实践教学现状
数字化实践平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高校虽搭建了简单的金融模拟实验室,但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实践需求。实践项目多以传统经济案例为主,缺乏与数字经济紧密结合的项目,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难以提升数字化素养,无法将所学数字化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实践教学对学生数字化素养提升效果欠佳。
三、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对省属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影响
(一)对教学体系的影响
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促使课程内容更新,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经济学等前沿知识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接触到学科最新发展动态。跨学科融合也得以推进,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如开设金融科技、数字经济分析等跨学科课程。教学方法上,借助线上教学平台、智能教学工具,开展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方式从单一的考试成绩转向多元化评价,纳入项目实践、小组作业、课堂表现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
(二)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
“双师型” 师资需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开展数字化实践。为培养这类师资,高校可组织教师参加数字技术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其实践能力。在引进师资时,重点引进具有行业经验、掌握前沿数字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三)对实践平台搭建的影响
高校借助大数据、云计算、虚拟仿真等科技资源,打造数字化实践场景,如虚拟经济实验室、金融科技模拟平台等,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升数字化技能。同时,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联合研发中心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四、数字化素养培养创新举措
省属高校需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一)整合前沿科技资源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革新是培养学生数字化素养的基础。课程设置融入数字经济案例,如剖析电商平台流量获取、留存、盈利策略,探讨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对传统消费场景的重塑,分析数字货币,引导学生思考金融格局。同时,将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新技术知识引入课堂,讲解经济学模型时融入机器学习算法,提升学生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开发《数字经济概论》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数字化思维。
(二)打造 “双师型” 师资队伍
打造 “双师型” 师资队伍是提升数字化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现有教师,定期开展数字化能力提升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数字技术应用培训课程,学习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技巧,掌握 SPSS、Python 等数据分析软件在经济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引进行业专家,邀请金融科技企业技术骨干分享项目经验,邀请数字经济领域研究人员开设讲座、指导实践课程,让学生接触行业一线技术与经验。
(三)构建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
构建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学生数字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搭建虚拟经济实验室,模拟股票交易、金融风险评估等场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能力。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经济数据,如电商平台消费数据,为学生提供研究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践项目,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数字化营销策划项目,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金融产品创新设计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字化素养,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
五、创新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创新培养模式的有效落地,离不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实施保障,以确保数字化教学改革顺利推进。
(一)政策扶持与制度激励
高校应与教育部门密切沟通获取政策支持。深入调研,从行业需求、就业趋势等角度论证数字化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据此制定改革方案,争取教育资金专项拨款用于教学设施建设与师资培训,申请税收优惠减轻经济负担。在校内,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规划线上线下课程比例,如理工科增加线上实验模拟,文科强化在线研讨。将课程质量、学生学习成效等纳入教师考核,激励师生参与数字化教学。
(二)资源投入与整合共享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升教学硬件水平的基础。购置配备智能交互大屏、高清录播设备的智慧教室设备,以及运算能力强大的高性能服务器,满足数字化教学对硬件的需求。同时,加快数字资源库建设,广泛收集国内外顶尖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精心筛选行业典型案例,整理前沿学术成果,搭建便捷高效的校内共享平台。师生可通过平台轻松获取所需资源,打破资源壁垒,拓宽教学与学习的视野,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新。
(三)质量监控与动态优化
建立科学全面的数字化素养评估体系,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活跃度等维度综合评价学生能力。定期开展教学质量监控,通过学生匿名反馈、同行互评、专家评估等方式收集意见。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删减过时知识点,补充前沿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如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持续完善创新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构建的多维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整合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化课程,打造 “双师型” 师资,搭建数字化实践平台,显著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展望未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此研究方向前景广阔,能为社会输送兼具经济学理论与数字化技能的人才,推动经济学学科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王佑镁,南希烜,尹以晴,等.数字阅读素养的内涵模型与结构要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05):63-71+81.
2.韩雪平,任枫轩.数字时代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4,(16):66-72.
3.董芩,苏德.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困境与路向[J].成人教育,2024,44(12):71-78.
作者简介:鲁晓璇,吉林工商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方向:绿色经济,价值链,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