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同步储能装置的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稳定性提升技术

傅佳盛 马兰德龙
  
学术与研究
2025年9期
华能新疆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清洁能源分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推进,基于同步储能装置的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备受关注。然而,风电—光伏联合发电具有间歇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对其稳定运行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开展了基于同步储能装置的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稳定性提升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储能容量优化配置、储能设备控制策略、系统集成与优化、安全可靠保障等内容,大幅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为新能源高效利用及大规模接入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同步储能装置;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稳定性提升技术

引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已是大势所趋。但是,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的间歇性、不确定性、波动性等特点对电网稳定运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系统因缺乏有效的功率调控手段,极易出现功率波动和频率失稳等问题,严重影响系统可靠性及电网安全运行。另外,储能技术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现有储能系统构型与控制策略尚有优化空间。因此,开展基于同步储能装置的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稳定性提升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概述

风电—光伏联合发电是把风力发电转换成电能的过程。风力发电机叶片随风转动,带动内置发电机转子旋转。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转子在磁场中旋转时会切割磁场,在定子线圈内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交流电。风速大小及稳定度直接影响发电功率,当风速达到某一临界值时,随风速增大,发电量增加。光生伏打是建立在光生伏特效应的基础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是由一组太阳能电池构成,太阳光照射在电池中,会与电池中的半导体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电子-空穴对。在电池内部电场的作用下,电子、空穴被分离,分别移向电池两极,在外部电路中形成电流,从而将光能转化为电能[1]。

二、基于同步储能装置的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稳定性提升技术

1、储能容量的优化配置

在以同步储能装置为基础的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中,优化储能容量是提高系统稳定性的关键。风电—光伏联合发电具有间歇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其出力具有较大的波动性。通过对风电、光伏发电历史数据的分析,得到了功率波动的统计特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储能装置的最低容量,以保证在电源波动时能提供充足的能量缓存。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中,储能装置既要对新能源出力波动进行补偿,又要满足用户用电负荷。在此基础上,结合电网稳定需求,建立负荷预测模型,确定储能装置的最佳容量。比如,当系统的负荷需求很大,对电网稳定要求很高的时候,就需要适当增加储能容量来保证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运行。在系统设计阶段,采用动态模拟工具对不同储能容量条件下的系统运行进行仿真,评估储能容量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通过模拟分析,可对储能容量配置方案进行优化。在系统运行阶段,利用实测数据对储能容量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储能容量进行修正。例如,当系统运行时,若发现储存容量不足而引起系统稳定时,应立即增加储存容量;若储能容量过剩,可适当降低储能容量,以改善系统经济性能[2]。

2、储能装置的控制策略

在以同步储能装置为基础的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中,储能装置的控制策略是保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通过实时监测风、光功率输出及系统负荷变化情况,实现充放电功率的动态调节。比如,当风力发电或光伏发电功率超出系统负荷要求时,储能设备就会进入充电状态,储存过剩的电能;当新能源出现短缺时,储能装置将进入放电模式,释放电能满足负载需求。荷电状态反映了储能设备的剩余电量,合理的荷电管理对延长储能设备的寿命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置SOC上限和下限阈值,可有效防止器件过充、放电。例如,在 SOC接近上限的情况下,降低充电功率或者停止充电;在 SOC接近下限的情况下,提升放电功率或者停止放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储能系统优化控制模型,并将其与风、光的出力、电网调度指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的最优运行。比如,在电网负荷高峰时,储能设备可优先放电,以满足负荷的需要;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储能设备可优先充电,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该协调控制策略在提高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同时,也使系统的运行效率与经济性达到最优。

3、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

在基于同步储能装置的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中,系统集成和优化技术是实现其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通过构建统一控制平台,对风、光、储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协调调度。比如,当风、光等功率发生波动时,储能装置可以快速响应,通过充、放电等操作实现功率均衡,保证系统输出功率稳定。该协同控制在提高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同时,也实现了能量的高效使用。同时,以风电、光伏、储能等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运行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优化风、光功率预测模型,提高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储能装置的充放电模型,使之更符合系统的运行要求。另外,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保证组件间的有效联接与能量传递。比如,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风电、光伏、储能设备分别作为独立模块进行设计,利用标准化接口实现模块间的灵活性连接。这种模块化设计,既方便了系统的扩充与维护,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灵活性[3]。

4、安全性与可靠性保障

在以同步储能装置为基础的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中,如何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是至关重要的。直流电弧故障会引起严重的电气火灾及设备损坏,因此,必须安装高灵敏的电弧故障检测设备。该设备可对直流线路上的电流、电压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电弧信号,立即报警,保护装置切断电源,有效防止故障扩大。储能电池在运行过程中易出现短路、热失控等问题,严重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储能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内部故障和外界因素的影响,极有可能发生短路,从而导致电池发热失控,甚至引发火灾和爆炸。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蓄电池管理系统,对蓄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当电池出现异常时,BMS能及时采取断电、启动制冷系统或报警等措施,有效地避免了电池的短路及热失控。同时,定期检查储能电池,及时更换老化或受损的电池,对于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系统评价和性能评估准则,以保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安全、可靠、高效、经济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该系统。例如,定期开展系统性能试验,包括功率输出稳定性试验、储能装置充放电效率试验、失效响应时间试验等,并根据试验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调整,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结束语

总之,随着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推进,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稳定运行是新能源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本文通过对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容量优化配置、储能器件控制策略、系统集成与优化、安全可靠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实现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为新能源高效利用提供重要支持。在此基础上,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智能控制技术的不断深入,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将向更高效率、更稳定的方向发展,为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以及碳中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学东,吴来群,袁玉,侯进进.抽水蓄能与风电、光伏联合发电系统容量配置研究[J].人民长江,2024,55(04):244-251.

[2]徐敏,李万伟,张中丹,白望望,刘宏.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并网优化研究[J].电气时代,2023,(11):46-50.

[3]孙科,赵书强,李志伟.风电—光伏—光热发电系统联合优化运行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1(02):70-79+8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