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红色旅游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摘要:在文旅融合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实施的背景下,本文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代红色旅游的有机融合,通过阐述非遗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的背景、意义,分析二者特点与融合基础,探索双向赋能的创新发展路径。通过系统阐释非遗文化赋能红色旅游的时代价值,剖析当前融合实践中存在的同质化、传承断层及资源协同不足等现实问题,从数字技术创新、产教融合、产业链延伸、国际传播等维度构建多维创新框架,并提出政策保障机制与人才培育体系优化方案。研究旨在为非遗活态传承与红色旅游提质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非遗;红色旅游;创新;文旅融合
在文化自信构建与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与红色旅游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非遗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结晶,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红色旅游以革命历史为依托,兼具教育与旅游功能。二者融合既能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又能丰富红色旅游内涵,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
一、非遗赋能红色旅游的时代价值重构
(一)文化记忆的三维重构
非遗元素通过"物-技-境"三重维度激活红色文化记忆.在物质维度,非遗作为文化符号的转译载体,实现了红色记忆的具象化表达,浙江嘉兴以南湖菱画技艺再现红船故事.在技艺维度,非遗作为身体技艺的实践过程,构建了红色记忆的具身认知,井冈山将客家山歌编创为红色组歌.在环境维度,非遗作为空间叙事的构成要素,营造了红色记忆的沉浸场域。使游客在可触非遗文创、可感技艺体验、可浸场景复现"中完成历史认知的三重建构。
(二)体验经济的价值提升
遗文化的参与性特质正在重塑红色旅游的教育范式,其通过构建"具身认知"的交互场景,有效突破了传统红色旅游单向输出的局限。延安红街通过红军服饰DIY、红军餐制作等体验项目,使红色教育转化率提升;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实践则开辟了红色记忆感知新维度。通过VR技术复现的西路军古浪战役场景,用户可"亲历"战士在祁连雪山跋涉的艰辛,在三维音效与全景影像中感受革命者的精神韧性。这种"历史场景可视化+红色精神可感化"的沉浸式教育,使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情绪体验。这种技术赋能的非遗活化,正在创造红色旅游的认知升级新范式。
(三)乡村振兴的链式反应
非遗与红色旅游融合催生"文化+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山东临沂构建"沂蒙山小调创作地-柳编非遗工坊-红色民宿集群"产业链,带动户增收;瑞金"红井思源"体验项目串联康养民宿、革命旧址研学等业态,形成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二、非遗与红色旅游融合的现实瓶颈分析
(一)模式趋同性困境
很多红色景点搞活动就像"换装拍照",红军餐体验就是套件军装吃饭,却不讲当年老百姓如何省下口粮支援前线的故事,游客看完记不住内涵。
(二)传承生态脆弱化
非遗传承人大多60多岁,年轻人不愿意接班。井冈山草鞋虽然注册了商标,但网上不会宣传,外地游客根本不知道这个特色。
(三)资源整合协同性不足
有些地方想把红色遗迹、古村落、自然景观打包开发,但文旅局、农业局各自为政,就像做菜时油盐酱醋不调和,效果大打折扣。
三、非遗与红色旅游协同创新的系统性路径
(一)技术驱动的沉浸式场景重构
数字化沉浸场景:采用3D扫描重建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结合AR技术重现毛泽东撰写《新民主主义论》历史场景
虚拟交互系统:开发"非遗+红色"主题数字藏品,如瑞金的"红井AR明信片",扫码即可观看井水资源保护非遗技艺纪录片。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校企共建传承基地:福建农林大学与古田会议纪念馆合作建立"红色非遗研学基地",培养"非遗讲解+红色导览"复合型人才
在线教育平台:上线"云上非遗红色工坊"系列课程,包含安塞腰鼓教学、红军服饰扎染等模块。
(三)产业链延伸拓展
文创IP开发:把红色故事变成能带走的文创品,柳编包配上红嫂故事,夜市里喝着传统擂茶听革命往事,既接地气又有意义。
夜间文旅经济赋能:在井冈山推出"星火燎原"主题非遗夜市,将客家擂茶制作与红色故事讲解结合,日均客流量提升。
(四)全球化视野下的品牌传播
文化输出工程:嘉兴组织"南湖菱画世界巡展",在85个国家举办专题展览,开发多语种数字导览系统
跨境协作项目:联合“一带一路”国家共建红色非遗研学线路带着非遗作品全球巡展,和外国博物馆合作展示红军被服手艺,用多语言导览让外国人也看懂我们的文化密码。
四、保障机制与实施策略
(一)政策创新体系
建立"非遗+红色"项目认证标准,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给达标项目减税优惠,让认真做事的机构得实惠。
(二)数字平台建设
搭建全国性"非遗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库,整合600余项红色非遗资源,开发智能推荐算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三)监测评估体系
定期评估项目是否保持原汁原味、市场是否认可、手艺是否真传下去了,及时调整改进。
结语:
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老故事,让文化传承能自己造血。既要守住精神内核,又要大胆创新形式,政府搭台、市场唱戏、全民参与,才能让红色记忆真正活在当下。非遗与红色旅游的深度融合,本质是构建"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产业创新"的传导链条。通过数字技术破解时空限制,产教融合培育传承主体,产业链延伸创造经济价值,国际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最终实现"非遗在保护中发展,红色基因在传承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需重点突破跨区域协同、数字版权保护等瓶颈,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红色非遗发展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毕研娜.青岛大学,2012
对传统文化展开教育学研究的意义、难点与方法论省思[J]. 刘峻杉.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19(05)
新时代下侗族刺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石子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1)
活态化传承视阈下的非遗满族剪纸动漫化保护研究[J]. 郭鋆梓;张森.中国文艺家,2022(10)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基于文化认同视角[J]. 莫非.齐鲁艺苑,202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非遗赋能新时代红色文旅发展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湘外经院科字〔2024〕4号,序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