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一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在语文教学体系中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启蒙阶段,这一时期对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更能促进思维发展、增强人际交往自信,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及社会生活奠定坚实基础。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贴合学生认知特点,蕴含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为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入挖掘教材,探索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成为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一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策略
引言
在小学教育体系里,一年级作为语文学习的发端是奠定语言根基的关键期。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语文素养的基石,直接关乎学生未来的沟通交流、思维拓展与知识吸收。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蓬勃发展的黄金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表达欲旺盛。但受限于认知水平与表达经验,急需科学引导。
一、利用教材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一)插图情境引导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大量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是绝佳的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素材[1]。以《秋天》一课为例,教材中的大幅插图展现了秋天金黄的田野、南飞的大雁、飘落的树叶等景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提问:“小朋友们,看看这幅图,秋天到了,图里都有什么呀?” 学生们会纷纷指出田野、大雁等事物,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那谁能说一说,秋天的田野看起来怎么样?”有的学生会说:“田野金黄金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通过这样逐步深入的引导,学生基于插图情境,将观察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对秋天景色描述的兴趣。
(二)生活情境再现
教材中的课文很多都源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再现这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有更真切的体验,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口语交际。在教授《比尾巴》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动物尾巴的道具,如松鼠尾巴、兔子尾巴等,在课堂上模仿动物尾巴的样子,让学生猜是哪种动物的尾巴,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学生们在这样充满趣味的生活情境再现中,会兴致勃勃地描述:“松鼠的尾巴大大的,像一把降落伞,能帮助它从树上跳下来不受伤。”“兔子的尾巴短短的,像一个小毛球。” 这种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敢于开口、乐于表达。
二、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多样口语交际活动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角色,同时锻炼口语表达和情感演绎能力。在学习《小小的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弯弯的月亮,一部分学生扮演闪闪的星星,还有学生扮演坐在小船上的小朋友。在表演过程中,扮演小朋友的学生要说出课文中的句子:“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们不仅记住了课文内容,还能在模拟的情境中自然地运用语言,表达出对诗歌意境的感受,口语表达也更加生动、富有感情。
(二)小组讨论
对于一些具有讨论价值的课文内容,组织小组讨论能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在《影子》一课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们还发现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的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我发现晚上路灯下,我的影子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 有的说:“在太阳下,我跑起来,影子也跟着我跑。”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组织自己的语言,在交流讨论中提高了口语表达和沟通协作能力[2]。
三、注重朗读训练,提升口语表达质量
(一)正确发音与语调指导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正确发音和语调的关键时期。在朗读教材课文时,教师要注重示范,让学生准确掌握每个汉字的读音。例如在《口耳目》一课,教师要清晰地示范 “口”“耳”“目” 等字的发音,让学生跟读,纠正发音错误。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握语调。在朗读《四季》时,“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这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春天的生机;而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则要用稍显夸张、俏皮的语调来表现雪人顽皮的形象。通过这样细致的发音和语调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加标准、生动。
(二)朗读形式多样化
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更好地提升口语表达,除了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还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3]。在《青蛙写诗》一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有的学生读青蛙的话,有的读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的话,通过不同角色的声音演绎,学生更能体会诗歌的趣味性,口语表达也更具角色特色,配乐朗读则可以选择合适的音乐营造氛围,如在朗读《古朗月行》时,配上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更能投入感情,读出古诗的韵味,进而提升口语表达的感染力。
四、拓展教材资源,丰富口语交际素材
(一)课后拓展活动
教材课后通常会有一些拓展性的活动提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并加以延伸。以《明天要远足》为例,课后提示学生说一说自己远足前的心情。教师可以组织一次 “远足计划分享会”,让学生不仅说心情,还要介绍自己准备带什么物品、想去远足的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学生们在准备和分享的过程中,需要组织语言,详细描述,极大地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这也丰富了教材内容,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有更多的话题可谈。
(二)结合课外读物与生活见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的课外读物内容与教材学习相结合,分享读书心得。例如,学生阅读了与动物有关的课外书籍后,在学习《动物儿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外书中读到的有趣动物故事或习性,此外鼓励学生分享生活中的见闻,如周末去公园玩看到的有趣场景、家里发生的新鲜事等。在分享过程中学生们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口语表达内容,丰富了口语交际素材库,也进一步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通过利用教材情境、结合课文开展多样活动、注重朗读训练以及拓展教材资源等一系列实践策略,一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培养。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的优势,将这些策略有机融合于日常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语言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口语交际机会,为未来的语言学习和人际交往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燕.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J].明日, 2021(7):0300-0300.
[2] 高秀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讨[J].缔客世界, 2021(1):3-3.
[3] 彭慧敏.基于农村区域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J].文渊(中学版), 2019, 000(008):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