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
摘要:近些年以来,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一体化建设逐渐成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道路上的重要举措,能够充分发挥出思政课具有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思政素养水平的全面提升。因此不论小学、中学或大学,都应当在一体化建设理念的引领下推进思政教育,全面发挥思政育人的新思路与新作用。为此,本文以小学为例,提出了几点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课堂教学实践策略,包括推进学段联盟建设,革新当下育人格局、成立专业指导中心,促进一体专业建设、深入理解内涵要求,凸显一体建设价值这几方面,希望能够借此为小学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学段联盟;育人格局;专业建设
现阶段,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的引领下,贯彻思政育人的重要思想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一体化建设不仅面临着交流平台、制度体系以及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顶层设计、队伍建设以及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挑战。所以要充分理解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把握好一体化建设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从而为思政课程育人效果的发挥奠定基础。
一、推进学段联盟建设,革新当下育人格局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循序渐进的思政课程设计目标,要求思政教师为自身树立起一个系统性的联盟育人理念。为此,首先应当明确每一个学段内的思政定位、教学目标以及关键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小学时期,通常十分重视思想启蒙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借助科学的教学引导以及组织学生分工协作等方式,建立起具有层次性、目标性与阶段性特点的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出育人合力作用,让思政课堂的效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1]。其次,还需要建立起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教研的共同体,让教师能够携手进行项目共建,推进大中小学教师互相听课、教学论坛以及实践活动等,利用好当下的互联网平台,对小学教师的交流时间与互动空间进行拓展延伸,让小学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大学与中学的诉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课堂教学方法与思路,整合多方资源力量,让集群效应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促使思政课程能够被学生喜爱,这样也可以奠定小学生日后进入中学与大学的基础。
二、成立专业指导中心,促进一体专业建设
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充分发挥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成立专业的指导中心,并定期组织思政教育参与研讨交流活动,从而让大中小学思政教学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加紧密,共同钻研一体化建设中的问题,让协同育人这一理念能够得到贯彻落实,从而促进思政课的内涵式建设与科学化发展。对于思政教师来说,应当不断拓宽自身视野,更新自身思维,尤其针对一些契合实际的培训活动,应当积极从中汲取优秀经验,提升自身理论水平[2]。优秀的思政教师通常能够对思政教学进行深入挖掘与剖析,不会直截了当地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会切切实实地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进学生大脑,进入学生心灵当中,从而促进一体化的高水准建设。在这个基础上,思政教师开展日常课堂教学活动时便可寻求指导中心的帮助,比如可以结合课堂当中的教学内容,向指导中心寻求教案、拓展知识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扶持,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准,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学与大学讲解相关知识时采取的方法,从而发挥出一体化建设的真正价值。
三、深入理解内涵要求,凸显一体建设价值
所谓一体化,实际上就是指把大学、中学与小学这三个教学阶段看成一个整体,并将贯彻立德树人作为目标指向,随后对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整体规划,促进各个教学阶段的有效衔接与充分融合,让思政课育人的系统性与连续性能够得到体现。为此,要加深对一体化建设的内涵认知。首先需要充分理解一体化在空间上的跨度,让思政课的育人作用能够凸显出整体性。在一体化模式下,需要学校对多种思政教育资源进行统筹,随后全面贯彻思政育人的方针。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统筹校内与校外资源,并对学科教材、校园文化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让这些元素能够和课程内容之间充分结合,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显性与隐性共进。另外,还需要对一体化在时间方面的跨度进行充分认识。一体化属于不同教育时期在纵向上实现的一体化,所以小学思政教师在规划目标与设计内容过程中,要优先结合6-12岁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认知规律及其发展特征,重点凸显出小学思政的启蒙作用,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取更好的课堂教学成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小学思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养,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形式与方法,为小学生构建一个更加高效且具有吸引力的思政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鑫红,唐甜甜. 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J]. 华夏教师,2024(12):120-122.
[2] 王鑫红,唐甜甜. 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八年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为例[J]. 华夏教师,2024(12):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