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人工智能赋能视角下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分析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是目前教学中的重要教育工具,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能突破传统机械训练方式,重构学习场景,以虚拟现实、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所以,本文就以桃花源记为案例,分析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教学重组。
一、 案例介绍
本次案例主要是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为依托,分析人工智能赋能下文言文教学的全新路径。在本次案例设计过程中,主要是依托“文化传承与思维创新”的双能驱动理念,通过AI技术构建三维学习空间。在传统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词句解析为核心的线性模式,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本次案例中会应用前沿科技,将现有教学流程进行优化,夯实学生语言基础,激发学生文化基因,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表达。《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该单元主要是以“感悟古人智慧,传承中华文化”为脉络,因此,《桃花源记》继承了陶渊明对于世外桃源的理想架构,又蕴含着较为丰富的语言现象与文化密码。在本次案例设计过程中,本人会紧扣教材的三维目标,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深度理解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AI技术搭建认知脚手架,让千年文言能够焕发出全新的时代活力。
二、案例分析
文言文作为八年级语文的重要学科,大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教学都有较为明显的抵触,究其根本是因为文言文的知识也枯涩难懂,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强烈。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教学兴趣并不浓厚,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本次案例就以AI技术为依托,对《桃花源记》进行创新教学实验,通过技术赋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与思辨能力。在本次案例过程中主要采用分层教学、师生互动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了解古今异义词,将枯燥难懂的文章形象化、具体化,利用思维导图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并且在本次案例会应用AI辅助工具进行师生互动对话,开展个性化写作指导,形成学生的知识雷达图。为后续文言文教学提供帮助。
在本次案例中,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AI智能辅助工具,掌握文言词汇的古今异义,梳理文章叙事脉络,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让学生可以应用AI生成的对比文本与思维导图,分析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同时,也会应用VR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帮助学生体验文本意境创作创意作品,进而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掌握桃花源记背后的深层含义,探究陶渊明隐逸的文化内涵与当代启示。
三、案例开展过程
(一)课程导入
在本次案例课程导入中,本人会通过AI语音助手创设探秘任务进行情节导入,让学生借助AI工具对文章进行初步判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假设你是打鱼的人,当你迷了路,穿过一个山洞看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时会想到什么?”
生A:“我会觉得这个是秘密基地。”
生B:“我觉得这里是平原。”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不错,但是AI助手说这里有‘密码’,你们猜一猜这个‘密码’可能会是什么?”
生A:“我觉得密码可能是生活环境。”
生B:“我觉得可能是与众不同的人。”
师:“那我们就用AI对话系统,问一问AI助手好不好?并且告诉老师,为什么陶渊明不直接描写现实,而是虚构桃花源,这个‘密码’藏着怎样的心思?”
生A:“我觉得陶渊明虚构桃花源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生B:“因为桃花源并不存在是古人追求的理想生活。”
(二)课程教学
本人会引导学生应用平板AI批注工具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标注出疑难字句并且推送释义动画。同时,本人还会利用AI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解码文本结构,让学生可以形成动态思维导图,总结“以虚写实”的艺术手法。
师:“接下来我们用AI批注工具来对文章进行阅读,并且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将不容易理解的词句发布上去,然后他就给我推荐了动画,更加能够明确地了解该词句的含义。”
师:“那么我们来抽查哦,我看见大部分学生都标注了‘阡陌交通’的意思,谁能结合动画演示解释差异呢?”
生:“古代交通是指交通相通,是指的道路,而现代的交通是指运输工具。”
师:“那么你们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吗?”
生:“说明了桃园环境封闭原始。”
师:“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封闭的环境对该文章的‘避世’主题有什么作用吗?如果换成了现代的高速公路,意境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生A:“作者通过环境描述表示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状态。”
生B:“如果换成高速公路就没有原始的气息,意境也会出现改变。”
师:“那么我们现在来解码文本结构好不好?”
在文本结构解码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输入关键词,利用AI工具自动生成叙事流程图。
师:“同学们,我们在解码文本结构的时候,可不可以先告诉我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
师:“很好,那么我们现在就输入这些关键词,让其生成叙事流程图好不好?”
当学生生成叙事流程图以后,本人会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
师:“我看见AI导图中标注了三个‘忽’字,忽逢桃花林、忽开朗、不复得路,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忽’字背后都有什么共同情绪吗?”
生:“前两个都是惊喜,而最后一个却是遗憾。”
师:“没错,从‘发现惊喜’到‘永久失去’,陶渊明是否在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果是你会怎么设计结局?”
当学生全方位地分析文本结构以后,本文会让学生对结局进行重新编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基础知识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突破传统教学弊端。然后再应用智能白板展示动态思维导图,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成效及总结
(一)成效
本次案例主要是通过AI技术重构了文言文的教学方式,将语言学习、文化传承、思维发展全面融合。在本次案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并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古今异义词,对于枯涩难懂的字句有深入理解,在后续写作过程中学生也会准确应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进行写作,整体教学效果较为良好
(二)总结
如今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为我国教育添加了全新的动力,改变了现有教学格局。因此,教师需要对人工智能技术引起重视,让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AI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可以在虚实交融中成为文化的传承者。